【新商报】规范化治疗让颅内恶性肿瘤患者“最大获益”

  • 文:转载2016年11月28日《新商报》A15版
  • 日期:2016-11-28

手术、放疗、化疗一直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武器”,但是有些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后,无法再进行这些治疗或治疗无效,面对肿瘤束手无策,只能消极等待。日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肿瘤专家王若雨教授带领团队,利用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成功对头颈部肿瘤、呼吸系统肿瘤、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二十余例。其中,针对一名肝癌脑转移患者的手术,在辽宁省内乃至全国尚属率先开展。这项更加精准规范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将为很多被“宣判”了死亡的肿瘤患者带来生存期延长的希望。

放射粒子植入 近距离“狙杀”肿瘤细胞

不久前,张先生突然感觉自己右侧肢体活动麻木,曾进行过肝癌脑转移治疗的他心中一惊,来到医院检查发现,颅内顶叶位置出现了一个巨大肿瘤,是脑转移癌复发。然而,他辗转国内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无法再进行相关治疗。怀着最后一丝希望,他走进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若雨的诊室。

王若雨耐心地介绍,放疗是实体肿瘤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规放疗指的是“外照射”,射线必须要穿过正常组织,患者再次进行大剂量照射将会对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依他目前的情况确实无法放疗。不过,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前沿技术,可称为“内照射”,王若雨早在2000年就开展过徒手粒子植入。粒子通过穿刺技术精确地植入到肿瘤内部后,将会对肿瘤持续进行近距离放射治疗,使肿瘤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对张先生这类其他治疗手段都已经无效或者无法耐受的患者来说,无疑会显著延长他们的生存期。

在王若雨的带领下,肿瘤介入科、放疗科、神经外科等团队经过严格术前设计,为患者开了一个直径2~3厘米的骨窗,利用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为患者进行了粒子植入手术,如今患者已出院回家,肢体肌力恢复正常。王若雨告诉记者,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在颅内肿瘤治疗上取得了不小进展,将肿瘤治疗的前沿信息介绍给患者,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这是一名肿瘤医生应该做的。

3D打印模板 使粒子植入更加精准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对剂量分布要求极为严格,术前严格的设计是保证术中精准实施和手术成功的关键。然而,传统治疗模式为徒手穿刺,穿刺针无法固定,全靠医生的“手感”和经验,很难复制术前计划,甚至可能因为组织蠕动而刺破血管,使术前设计成为一纸空谈。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粒子植入技术多年的困扰。王若雨告诉记者,3D打印模板是将每个患者术前定位时CT影像数据输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患者量身定制出与其解剖结构、穿刺路径相匹配的模板。术前由肿瘤科医生与放疗物理师精确设计靶区粒子剂量分布,术中医生按照设计好的针道深度、角度及植入粒子数目,避开血管、神经及脏器进行精准穿刺植入。有了3D模板,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更重要的是使剂量控制得到严格保障,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对于部分肿瘤患者来说,粒子植入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长期接受各种治疗,患者的身心承受着很大的负担。因此,医生在进行粒子植入时,不仅要满足患者临床上的需求,更应该最大程度上保证精准,减少患者的痛苦。”王若雨说道。

规范化治疗   控制剂量是核心

近年来,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因其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成为不少患者都想尝试的治疗方法。尽管这个新技术拥有诸多优点,但王若雨依然会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症选择。对于颅内恶性肿瘤,他目前只建议两类患者进行粒子植入治疗,一是术后和放疗后脑胶质瘤复发患者,另外一类是转移性脑肿瘤放疗后复发的患者。他介绍,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不同肿瘤、不同期别选择的治疗手段不同,既要重视个体化治疗,也要重视规范化系统治疗。

此外,粒子植入作为一项新技术,目前尚无规范指南,在对剂量的控制上仍有不确定性。王若雨认为,要加强粒子临床操作的规范,剂量控制是核心。为此,每次术前设计他都会与放疗物理师严格计算放疗剂量,精细分配每一针粒子数量,既让肿瘤边界能够被辐射,又不会过量植入影响正常的组织;术后他亲自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术后肿瘤进展。他说,本着“使患者最大获益”的初衷,医院将积极开展粒子治疗的临床研究,用国际认可的方法证明粒子治疗的优势,让患者能够接受到规范化治疗。记者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