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半岛晨报】微创技术规范治疗胆囊疾病
- 文:转载:2019年8月19日《半岛晨报》A07
- 日期:2019-08-20
前不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40多岁的刘先生减肥一个月,体重降了30多斤,但是患上了胆囊结石。不久前体检还没有胆囊结石,短短一个月却长出这么多“小石头”?胆道微创外科主任马跃峰告诉记者,患者胆囊里为泥沙样结石,有100多颗。短时间内形成结石,与患者营养不合理有直接关系,刘先生上个月得了个减肥偏方,每天早上要吃7个鸡蛋,中午吃4个鸡腿,晚上蔬菜随便吃,饮食结构中胆固醇含量太高,形成胆固醇结晶。这样的胆囊结石无法自行排出,必须手术取出,取石后还需规范饮食,服用一段时间调节胆汁代谢的药物。“我们病房里有很多这样因为减肥时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而最终导致胆结石的发生。胆结石的发生与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有很大关系,所以预防胆结石应该从饮食源头规避风险。”马跃峰主任告诉记者说。
不吃早餐 饮食过于油腻增加胆结石患病风险
胆结石是指发生于肝胆系统内任何部位的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总管结石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进行性上升趋势。马跃峰主任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患者明显增多,明显是高脂血症或者高胆固醇症在胆囊上的表现。“不吃早餐,或是饮食中胆固醇高,都容易患胆囊结石。”马跃峰主任告诉记者说,夜间肝脏分泌“浓缩型”胆汁并储存在胆囊里,胆固醇含量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胆囊收缩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胆囊内残存的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就会降低了,结石也就不易形成;而如果不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度饱和,就会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而长期吃油腻荤腥食物,会导致胆囊内胆固醇饱和度过高,形成结石。所以建议饮食也要注意荤素搭配,不宜过于油腻。
微创技术科学理念精准治疗胆石病
马跃峰主任介绍,因肝胆结石病情复杂,病理差别大,单一微创技术往往难以达到全面的治疗效果。全面的微创技术为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依患者的身体和发病情况而定,如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可完成手术;对于不能很好耐受麻醉或不想腹部留有任何疤痕的患者,可通过ERCP途径取出胆管结石。记者了解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石病微创外科是大连地区三甲医院中唯一以胆石病防治为主攻方向的专科。采用了多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使许多复杂、危重的胆石症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康复。
患有胆石病一定要手术吗?一定要切除胆囊吗?手术后会复发吗?面对这些胆石病治疗无法避开的话题,马跃峰主任表示:“胆石病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防治手段应贯穿四个层次的预防阶段。”目前,胆囊结石防治分为四个层次:一级预防,防止胆囊结石易患人群产生结石。二级预防,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进行有效处理,防止并发症发生或结石进一步增大。三级预防,对有症状的结石患者进行治疗,防止或延缓胆囊失去功能或防止并发症。四级预防,消灭结石后,防止结石再生。
双镜联合治胆囊息肉避免误切胆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体检意识的增强,胆囊息肉成为人们体检报告中常见的问题。治疗还是不治疗让大家很迷惘。因为临床中,很多医生会做“胆囊切除”的建议。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是胆固醇性息肉,这种息肉是不会恶变的。而少数胆囊息肉是腺瘤或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类息肉是会恶变的。”马跃峰主任介绍说,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检查手段还不能进行息肉类型诊断。胆囊息肉的传统治疗方式是胆囊切除,再进行息肉病例诊断,确定息肉类型,“如果病理是胆固醇性息肉,切除胆囊就成了‘冤案’,患者也会因切除胆囊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反应。”马跃峰主任介绍,为了避免这种冤案,科室采用腹腔镜结合胆道镜微创取息肉的方法,达到既保留胆囊,又取净息肉的效果,术中病理帮助判断息肉类型,如为良性病变,可保留胆囊,如为腺瘤或重度非典型增生,可在腹腔镜下切除胆囊。这种术式避免了大量患者因良性息肉而误切胆囊的后果,但这种手术方式对术者技术要求很高。记者了解到,在全国内镜医师大会上,马跃峰主任曾和业内同行分享手术技巧和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