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晚报】人体炸弹”很危险微创手术可清除

  • 文:转载2016年10月24日《大连晚报》A14版
  • 日期:2016-10-24

本月初,60岁的张老伯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左下腹部出现了一个包块,虽然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但这个包块持续跳动。在老伴的陪同下,张老伯来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科主任邢壮杰初步诊断为腹主动脉瘤,随后的CT影像检查证实了邢壮杰主任的判断。由于此时动脉瘤的直径已经超过5厘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张老伯的身体情况,经家属同意,近日,邢壮杰主任为张老伯实施了“经皮股动脉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植入术”,手术中仅在张老伯双层腹股沟处各切开了一个一厘米长的切口,通过导丝将带膜支架放置到主动脉腔内,为主动脉的血液流通重建了一个通道,避免了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整个手术过程仅仅用时1小时,手术第5天后,张老伯即可以下地行走,一周后,顺利出院。

“人体炸弹”危及生命 隐蔽性强需尽早清除

主动脉是从心脏发出的最粗大动脉血管,负责向全身各主要脏器输送新鲜血液,在胸腔的部分称胸主动脉,在腹部的部分称腹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瘤体,而是人体的腹主动脉由于某些原因扩张并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是腹主动脉瘤却非常凶险,一旦破裂将会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可以这样说,腹主动脉瘤就是人体的一颗随时致命的“定时炸弹”。  

邢壮杰主任提醒,腹主动脉瘤不仅有破裂的风险,而且因为局部主动脉壁扩张,血液流动呈湍流,容易形成附壁血栓,导致远端动脉的栓塞。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腹主动脉瘤的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常常被忽视。所以一旦发现有腹主动脉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是有腹腔脏器压迫症状或者远端动脉栓塞,或是有腹痛症状濒临破裂,或者增长较快的腹主动脉瘤就需要治疗了。

手术是唯一治疗手段 微创手术损伤越来越小

作为较早开展手术治疗主动脉瘤的血管外科专家,邢壮杰主任的动脉瘤手术技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飞跃,使手术治疗的损伤越来越小。邢壮杰主任介绍,目前,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瘤的唯一方法。最初的手术是以人造血管替换掉病变扩张的血管,切开动脉瘤,这种手术对患者创伤极大,不仅手术时间长,而且术后恢复慢且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从2004年开始,邢壮杰主任将微创手术引入主动脉瘤的治疗(即把带膜支架植入动脉瘤腔以代替病变血管),实现了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一次飞跃。由于支架表面衬有人工血管,可以隔绝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压力,避免破裂。开展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早期阶段,为了保证支架直径、长度的准确无误,术中需要反复的造影和测量。十多年来,邢壮杰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术中已无需反复测量动脉瘤几何参数,血管造影的次数更是明显减少。由此带来的益处是手术时间大幅缩短,造影剂的应用量明显减少。患者不仅创伤小,而且术后恢复很快。

今年初,邢壮杰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了“经皮穿刺股动脉治疗主动脉瘤”技术,完成了动脉瘤手术治疗的又一次飞跃。这种经皮穿刺股动行动脉瘤腔内植入支架的技术,再次减少了对患者的损伤。“之前的微创手术还需要6厘米到7厘米的切口,但这种穿刺手术则只需要一厘米的切口,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又被大大缩短,体质好的患者可当天下地,第二天即可出院。”当然,正是由于前期两个阶段的积累,这种高难的手术如今才会被应用的如此娴熟。

高龄加动脉硬化是高危群体 应定期体检

邢壮杰主任介绍,主动脉瘤多见于老年群体,且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有数据统计,65岁的老人中,发病率约为8%。接受手术的人群中,以70、80岁群体为主。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及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的群体,也是主动脉瘤发病的重点人群。另外,患有动脉硬化的高龄人群是主动脉瘤的高危群体。而且,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主动脉瘤的发病群体中也开始出现40岁、50岁的壮年人。邢壮杰主任提醒,重点及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如发现主动脉瘤需尽早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文/赖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