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心脏出现“漏洞破损”介入治疗“查缺补漏”

  • 文:转载2016年9月26日《新商报》A16版
  • 日期:2016-09-26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细分起来是不同的病种,其实,它们在大的范畴内都归属于结构性心脏病,共同特点是分隔心脏不同区域的隔膜或瓣膜组织出现了漏洞、破损,导致各种心脏疾病的出现。以往,为了给心脏“查缺补漏”,等待患者的是动辄十几厘米刀口的开胸手术,让人望而生畏。据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检查治疗科主任、结构性心脏病病房主任刘利介绍,现如今,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患者印象中“心脏手术必须开胸”的情况早已成为过去式,心脏病介入微创治疗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开胸手术创伤大、患者耐受度差等问题。

介入封堵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今年三月份,刘利主任接诊了一位房间隔缺损患者。这位家住开发区、年龄刚过30岁的女患者,在一次运动后突然心慌乏力,在当地医院检查出心脏有杂音,疑似心脏“有问题”。患者转而来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房,找刘利主任求助。经过反复超声检查,刘利发现这位患者心房之间的隔膜组织房间隔出现缺损的位置比较偏,封堵补片不易着落,并非最适合做介入治疗的类型。但是,患者了解到传统开胸手术刀口长达15cm时,产生了巨大的手术恐惧心理,坚决要求介入治疗。

刘利主任对科室团队的介入技术信心十足,因此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经导管介入治疗。经过反复调整封堵位置,两把小圆伞一样的补片一外一内顺利张开,成功堵住了房间隔上的“漏洞”。如此精细的“修补”过程只用了45分钟,患者术后第三天就出院了。一个月后前来随诊,之前心慌、胸闷、乏力、杂音等症状均已消失。

目前,经导管介入技术因成功地解决开胸手术治疗创伤大、危险性高等问题,已在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房广泛有效地应用于各种结构性心脏疾病治疗。

瓣膜性心脏病

导管传送轻松换“门”

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来说,介入治疗主要是用来修补漏洞。而对于另一类包括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在内的心脏瓣膜疾病来说,瓣膜相当于正常心脏的“房门”,一旦损坏,就需要介入技术来为心脏换一扇新“门”。刘利主任介绍说,瓣膜性心脏病中老年患者占了很大比例,并且随着生活改善、寿命延长,发病率还在不断攀升。和前面的先天性心脏病一样,瓣膜性心脏病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心脏杂音,尤其在早期症状不明显时,可以通过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进而得到确诊。

除了必要的化验检查和身体检查外,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心脏彩色超声检查。这是一项无创的检查项目,可以明确诊断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检查治疗科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心脏超声检查设备,包括最先进的四维超声,以及高水平的诊疗团队,从而为此类疾病的准确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治疗上,介入技术再次凸显其传统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在大腿根部插入导管,将生物瓣膜传送至需要置换的心脏瓣膜处,就可顺利完成“换门”。对于因基础病多、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来说,这种全新的治疗方法,仅通过一些心脏导管和相应器械即可完成,创伤小、恢复快、几乎没有手术瘢痕,真正做到了不开胸也能为心脏“查缺补漏”。

文/曹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