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全程化管理多学科诊疗

  • 文:转载2016年8月29日《新商报》A16版
  • 日期:2016-08-29

精准治疗乳腺癌

全程化管理

多学科诊疗

周五,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一科副主任冀学宁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全国内分泌外科学术会议——乳腺疾病分场。通过近来在国内的多场乳腺癌会议中与各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冀学宁认为多学科的参与极大改善了既往乳腺癌传统诊疗模式,对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疗效的提升、生存期的延长、预后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程化管理

有利于精准治疗

冀学宁介绍,术前对病人的病情做好评估、定好决策,术后根据病理结果、临床分期制定辅助治疗的策略,是需要放化疗、内分泌治疗,还是联合靶向治疗,治疗结束后还要不断进行跟踪随访……这些都是全程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个阶段紧密地融合衔接,才能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

半年前,冀学宁曾接诊一位40岁乳腺癌患者,因为肿瘤过大、局部皮肤红肿,侵犯很厉害,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她来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一科,在冀学宁的安排下,进行了乳腺肿块穿刺,明确了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分子分型为三阴性乳腺癌;经过全身影像学检查后,全身未有发现转移。经过分析,这种类型乳腺癌治疗效果差,治疗起来相当棘手。因此选择了术前新辅助化疗,发现肿瘤随着疗程的推进在持续缩小。6个化疗周期后,冀学宁请来外科专家评估手术情况,患者终于具备了手术条件,顺利地切除了肿瘤。术后再次由病理科医生进行病理检查,并请放疗科医生进行放疗。现在,患者每三个月都会来医院随诊,后续观察一直无复发转移现象,整个治疗过程把控得非常理想。

多学科诊疗

让决策更加个体化

冀学宁强调,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病情做出最佳决策,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这样的高效综合诊疗,能够在正确的时间给患者以正确的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实现对预后疗效的精准把控,进一步完善了乳腺个体化诊疗方案。

一位80岁老人在忍耐乳房肿块疼痛两年后,找到冀学宁求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由于患者年事已高,术前治疗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冀学宁与影像学科、病理科、放疗科、外科等专家进行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根据分子分型做术前内分泌治疗。在口服内分泌药物三个月后,肿块缩小到了可手术范围之内。在外科成功进行切除手术之后,为预防以后的肿瘤复发和转移,患者坚持继续补充内分泌药物,效果良好。另外,患者在术前曾抽血做过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细胞计数明显偏高。术后再次检测则发现,CTC细胞计数降至正常值。这表示其病情复发、转移的几率减小,远期预后更好,生存期也会更长。

  文/曹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