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商报】新功能起搏器精准对症
- 文:转载2016年8月15日《新商报》A16版
- 日期:2016-08-15
7月末,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张树龙一手组建的心脏起搏器随访程控室正式成立。此后,每周四下午,都有专家专门在此为前来复诊的患者进行心脏起搏器检查检测工作。张树龙也会时常来此巡查指导,为患者答疑解惑。他认为,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让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群体不断增加。而随着设备功能的越发完善,心脏起搏器除了治疗心跳慢有传统优势之外,还不断开发出多项新功能,为病情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便了患者,也扩大了诊治范围。
带着起搏器 也能放心做核磁
有统计数据表明,60-80岁是起搏需求的高发人群。如果患者植入的是普通心脏起搏器,那么核磁共振检查(MRI)就成了禁忌症。可这个年龄段又几乎与MRI的高需求年龄段相重合。所以对于接受起搏的患者来说,MRI的应用限制可能会对疾病诊断产生较大影响。据张树龙介绍,就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临床上已研发出可以兼容核磁共振的心脏起搏器(兼容MRI),其关键就在于使用非磁敏感原件避免了磁场的干扰,可使患者无忧地进行磁共振检查。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受这一新型起搏器。去年,张树龙做过的70多例起搏器植入手术中,选择植入兼容MRI的患者占到了30%,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即使是没有MRI需求的年轻患者,我也建议他们选择兼容MRI。因为起搏器需要终身携带,患者应保留今后需求MRI的权利。”
希氏束起搏 兼顾到心衰治疗
接受起搏的患者大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衰。即使当时没有,但随着普通心脏起搏器佩戴时间的延长,患者也会出现心脏功能减退。因此,想要有效规避这类问题,张树龙建议患者在选择起搏器时就应兼顾到其是否对心衰有治疗作用。目前比较热点的治疗是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希氏束(HIS)起搏。尤其是医院今年引进的希氏束起搏,理论上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直接激动希氏束,使左右心室电和机械活动同步,更具生理性,预后更好。
三个月前,张树龙接诊了一位80岁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女患者。原本植入普通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即可,但是考虑到患者的心功能已达三级以及存在心衰症状,张树龙带领团队最终为她做了希氏束旁起搏。不仅解决了患者心跳慢的问题,就连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等心衰症状也明显缓解,心功能迅速改善至一级并保持至今,术后四天就顺利出院了。
随访程控室 快捷的检查通道
张树龙强调,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并不代表着一切完事大吉。医生需要通过程控随访以完善这一治疗手段,如加强术后器械管理,以充分应用仪器具有的各种功能,及时发现起搏器出现的问题,包括能源耗竭、电极脱位、折断、囊袋感染、破溃等。心脏起搏器随访程控室就是为患者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检查起搏器的通道,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也由此成为大连地区第二家成立专门独立起搏器程控随访工作室的医院。由植入起搏器手术医生亲自操作程控随访,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使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获得最佳疗效和更优秀的管理。一般而言,在植入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随访一次,以后每半年至1年随访一次,在预计快接近起搏器使用期限时,须缩短随访时间,改为每3个月甚至1个月随访。文/曹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