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大连日报】名医,医院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 文:转载:2018年12月18日《大连日报》A15版
- 日期:2018-12-19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医疗卫生事业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一所有着110年历史的百年医院,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抓住时代机遇,全力以赴建设管理一流、人才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百姓信得过的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在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及大连大学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中山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医院特色的人才兴院、强院之路。在从企业医院转型为大学附属医院的转折点上,医院将人才作为推进医院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领军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建设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大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并初步实现了百年医院的改革发展与复兴。
大道无碑,大德无形。百年医院的品牌价值,无疑来自于中山医院那些为了医学事业不懈追求的医者。他们默默积蓄力量,悄然潜行,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事业,成就医院改革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7年,辽宁省卫生计生委、省医学会和省医师协会共同组织发起的第二届“辽宁名医”评选活动中,院长、骨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副院长、影像科带头人伍建林教授赫然在榜。同年,在大连市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大连市“名医名科名院”工程中,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肿瘤科学科带头人王若雨教授、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曹铭谦教授荣获“名医”殊荣。 2018年初,中山医院引进“辽宁名医”、血液病专家方美云教授。
赵德伟 (国家名医、辽宁名医、大连名医):创新发展勇攀医学理论与技术高峰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带领医院骨科——一个有着90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不断发展创新,奋发进取,使得医院骨科团队始终站在国内骨科技术的前沿,并在国际骨科医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发展成为专科技术精尖、科研能力高超的骨科专业团队。
赵德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及优秀专家;担任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际ARCO(国际骨循环学会)副主席兼ARCO中国区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骨循环与骨坏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骨科工作30余年,赵德伟教授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面成就显著——原创性提出“显微修复与再造”的理论,研创出“带血运骨瓣转移重建股骨头”的系列治疗方法,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效地推迟或避免了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关节置换。首次创建自体BMSCs体外培养,两周后回植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区的治疗方法,使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治疗成为可能。世界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在股骨头内的重要血供结构EAN,该理论推翻了股骨头内多来源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指导治疗可有效地提高股骨颈骨折保髋的成功率。自主研发新型骨植体——多孔钽金属,获多项专利。突破性研创可降解纯镁医用金属材料,受到国际材料学界重视,并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名医赵德伟的带领下,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在治疗技术、科研能力、专家实力、床位规模等方面均已进入国家先进骨科行列,成为综合医院中具有“骨科医院”水平的强大专科。
伍建林 (辽宁名医):力求精准为患者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医学的需求,影像学科与内科、外科一同成为医院的三大支柱,又有力支撑着内科和外科。因此,影像学科需要领先技术、顶级设备,更需要高端人才。伍建林就是一位高端人才,就是一位因精准诊断而闻名的名医。他总是能为患者做出精准的诊断,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最有利的依据。大连市甚至全国各地患者慕名选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原因是他们信赖伍建林。
伍建林教授从事影像学科工作33年。近20年来,伍建林教授对肺癌的早期综合影像诊断在全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他是国务院政府津贴和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教学名师;大连市优秀专家和大连市首批领军人才;第六届大连市优秀医师。
他连续三届成为中华医学会放射性分会全国委员,且担任全国心胸专业委员会组长,带领全国各地100余位委员、青年委员开展各项工作。
他在全国同行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与地位,曾多次参加国家级高水平学术课题和评审。
从大连市到辽宁省再到全国,伍建林教授被赋予了诸多头衔,但他始终想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最精确的诊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带领团队发展——
多年来,伍建林教授培养了硕士、博士以及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带领医院影像科团队快速发展。
2016年,伍建林教授率先在我市建立肺结节的多学科(MDT)联合会诊机制,让患者省去了茫然与奔波之苦,深受百姓的欢迎。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患者都能享有这样的便利,伍建林教授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向全国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因为有了这一机制,医院的影像科被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定为“肺结节诊断分中心”,并在医院挂牌。2017年,伍建林教授率先在我市开展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这一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有助于精准、快速地发现更多病灶,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
方美云 (辽宁名医):精勤不倦搭建高水准血液病诊疗平台
2018年初,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引进血液病专家方美云教授。方美云是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市政府及国务院津贴,博导,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辽宁血液分会副主委、医师协会辽宁内科分会副主委等多项学术职务,在辽宁省血液病专业具有权威性和很高的声望。
36年来,她始终保持着那份对专业的执著与热爱,不断地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取得突破。她擅长诊治各种疑难血液病,特别是淋巴瘤及骨髓瘤的诊治,致力于血液肿瘤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分别得到国家科学自然基金,省科委、市科委的20余项课题资助。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2015年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7年获华夏医学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4部。
来到中山医院后,在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方美云教授立刻着手科室扩大、实验室建设、团队建设,医院血液科驶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和建设,床位由原先30张扩大至100张;组建了一支人才配备合理的高素质医疗团队;方便患者的日间化疗病房开诊;用于干细胞移植的6间百级层流病房投入使用;成功开展降低风险且适应证更宽的微移植技术……方美云教授带领科室按照医院的规划在发展,要用3~5年的时间,将科室打造为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血液风湿特色专科,给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带来更先进、更人性化的诊疗服务。
在全院的大力支持下,在方美云教授的带领下,曾经相对薄弱的血液科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无论是科室规模还是疑难重症的诊治技术,均走在了省内同行的前列。
王若雨 (大连名医): 躬耕不辍搭建肿瘤个体化精准治疗平台
作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是大连地区建立的首个从门诊到病房综合诊疗的一体化科室,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手术、放射、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热疗及心理治疗等手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王若雨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肿瘤科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委、辽宁省放射肿瘤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精确放疗学组常委,辽宁省第九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人选,大连市第五批优秀专家。
自2000年起,王若雨教授就开始进行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临床研发,成果显著。2017年,在大连地区首次利用数字化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成功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在确保靶区剂量分布的前提下,达到术前TPS计划与术中实施的高度吻合,实现精准穿刺、精准复位、精准植入,使剂量学方面质量控制得到严格保障。具有节省时间、安全简便、使植入的粒子分布更符合术前计划等诸多优势。3D打印模板使得粒子植入做到更加便捷、精准和个体化及放射学剂量最优化。
近年来,在王若雨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实现了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及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基因精准医疗成为患者个性化精准诊疗的重要技术手段。
曹铭谦 (大连名医):严于律己用医德医术提升患者满意度
提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曹铭谦,所有患者都说他是一名拥有慈爱之心的好医生。但是,曹铭谦教授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却几近“苛刻”,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正因为这样,曹铭谦教授成为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学组委员、大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曾荣获“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首届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医生”、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健康卫士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团队2012年被评为大连市“工人先锋号”。
从医30多年来,曹铭谦医德高尚,为人低调。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致力于甲状腺和乳腺病的诊断与治疗,率先在大连市内开展“三明治”的治疗方式,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甲状腺、乳腺外科的知名专家。他带领的乳腺外科是大连市最早开展乳腺癌综合治疗技术的科室,是大连市乳腺与甲状腺肿瘤诊疗基地。科室严格按照 St.Gallen共识及美国NCCN、ATA指南等标准,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方法,诊断治疗乳腺、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科室在东北三省率先引进了先进的自动乳腺全容积超声成像系统用于对乳腺病灶的全面及精确诊断。
多年来,曹主任潜心研究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的治疗技术,以肿瘤切除范围科学适度,淋巴结清除干净,美容效果佳,术后患者存活时间长、疗效好而远近闻名。
砥砺奋进,初心不改。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中山医院专家们对待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病人感同身受的大医情怀,通过言传身教代代传承,最终形成了医院稳健、庄重、内敛的人文底蕴。他们不事喧哗,以自己独特的人格温暖着人们,影响和引领着年轻一代在医学道路上奋勇攀登。
人才, 医院发展的生命力
人才是医院发展之源,兴旺之本,是医院学科建设的关键和灵魂。不拘一格、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是中山医院长期坚持的、坚定不移的学科发展战略。
不断创新人才理念与体制
2009年,医院从理念、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成立了人才学科建设部,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充分结合,专门负责落实医院对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部署,并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分析医院不同时期人才需求和人才社会方面的待遇情况,及时调整医院的人才政策。
借助人才力量,医院的品牌学科、高端技术、特色项目等发展优势突出,学科综合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学习班,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教学基地;2015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经省科协批准成立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医院先后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学科带头人30人、博士87人,培养博士19人。逐步形成了以国家临床重点项目骨科为龙头,以急诊医学科、康复科、胆道外科、心内科等省、市一级重点专科为支撑,以甲状腺乳腺外科、妇产科等为特色的颇具影响力的医疗团队。
加大力度完善留住人才措施
中山医院认真做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各项措施:
政策引人。2013年,医院为稳定人才队伍,在大连市取消博士安家费的时候,医院及时调整政策,针对引进博士研究生和学科带头人制定了医院的《人才建设战略实施方案》,自筹资金增加博士安家费来吸纳人才,同时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5年,医院又出台了《人才建设战略实施方案修订意见》,提高了学科带头人引进经费的额度,同时增加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解决暂时住房问题,使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引进质量又提高了一个层次;2017年,医院专门召开了职代会暨人事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凝聚智慧,出台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点医学人才激励政策及管理办法》《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等5项工作方案,为医院调整结构、留住人才、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事业用人。医院根据人才的专业特点及能力,不拘一格,因人设岗,在赋予一定职务的同时,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让人才尽快成长。创造一切条件全力支持各类人才快速开展临床、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6年开始,医院实行单病种负责制,扶持专业人才在某一疾病的治疗方面求精求强,形成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治疗优势。
感情留人。医院对引进的人才,坚持“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的管理理念,利用人才学科部进行各部门的工作协调,让引进的人才来院以后,能够快速顺利地与原有的人才融合,形成团队力量,让引进的人才能够集中精力来施展才华。医院还帮助解决外地人才的家属就业问题、孩子入学问题、家庭住房问题等,让引进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同时实施人文关怀,爱护人才,在全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后继有人。坚持以医院发展需要和学科建设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组织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自2014年起,医院从各科青年骨干中遴选出优秀人才,开设青年骨干培训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青年骨干从医疗技术、科研能力以及科室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熏陶和培养,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储备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