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血管化髂骨瓣移植显微修复让骨坏死患者走上康复“快车道”

  • 文:转载:2018年5月8日《新商报》A16版
  • 日期:2018-05-08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出现骨的结构变化,直至股骨头塌陷。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激素、酗酒、暴力外伤等诱发因素影响,年龄在30-40岁的青壮年患病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发病群体的年轻化使得保留髋关节成为主要治疗方向。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就开始研发以髂骨瓣移植为代表的微创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方法,让青壮年患者尽可能地避免股骨头人工关节置或推迟置换的时间。

修复:清除坏死骨 植骨质量高

据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副主任王本杰教授介绍,人体任何部位的骨骼都有可能发生骨坏死,但股骨头部位最为常见。股骨头内血供的中断就意味着骨骼停止了新陈代谢,开始走向“死亡”,最终结果是髋关节的功能丧失。早期骨坏死可以通过药物、限制负重、扶拐等方法来改善症状。一旦髋部疼痛加重,出现休息痛、不能下蹲、跛行等症状,则意味着股骨头被“压扁”,骨坏死进入中期。此时,其他的非手术治疗是不凑效的。通过手术方式去除死骨、恢复股骨头供血、减轻股骨头内压力并植入新骨提供支撑,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之一。

与其他带血管蒂的骨瓣移植相比,旋股外侧动脉血流灌注量大,髂骨膜上血管网也较为丰富,截取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髂骨瓣进行移植,不仅能直接成骨,骨瓣中丰富的骨髓含量也能加速股骨头坏死区成骨修复,骨内压因静脉回流重建而降低,为新生活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开展的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转移术,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所进行的特色植骨治疗技术。

再造:自体巧取材 康复更快速

一位40岁的黑龙江患者和一位35岁的河南患者,在今年1月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经诊断均为中期股骨头坏死。王本杰教授介绍说,通过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精确评估血管条件和血运重建的效果,这两位患者的髋周血管情况都非常理想,骨一科团队在一天之内先后为两位患者进行了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转移术。通过股骨头的头颈开窗探入,将坏死骨彻底刮除干净,并填入松质骨。显微修复技术精准分离解剖旋股外侧血管进入髂骨处,切取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植入已清除死骨的股骨头骨槽内,再使用现如今最先进的镁等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这样一来,螺钉在2-3年内既可降解,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减少疼痛和对肌肉的损伤,加速关节康复。

两位患者术后,在骨科医师协同康复师,以及多学科联动合作的干预下,康复进程迅速,两周后即拆线出院,也一直没有放弃康复疗程。如今三个月过去了,王本杰教授于上周陆续收到了患者发来的能够正常行走的报喜短信。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自开展髂骨瓣和转子骨瓣移植技术以来,每年都有近百例此类股骨头坏死患者经过移植修复重新站立起来,重建生活信心。文/曹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