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避免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

  • 文:转载:《半岛晨报》
  • 日期:2018-04-09

近日,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赵德伟教授的诊室里,同时来了两位股骨颈骨折术后的患者。其中一位患者是55岁的刘女士,15个月她前左侧股骨颈骨折,在某大医院采用传统三枚AO空心钉内固定方法手术。3个月前开始出现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影响。拍片检查结果显示,股骨头已经出现变形、塌陷等股骨头坏死征象。另一位患者是51岁的张女士,13个月前也是左侧股骨颈骨折,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了“改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这次是来随诊的,检查发现骨折愈合良好,股骨头外形良好,核磁共振检查未见骨头坏死。目前,患者生活完全自理,都能外出旅游了。那么,除了个体差异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位患者截然不同的治疗结果呢? 

具有突破性的改良术式,保护血管网,使股骨头坏死概率大幅降低 

股骨颈骨折是中老年人的常见骨折病。发生股骨颈骨折手术后,很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及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临床治疗上至今仍无一种公认的治疗术式及内固定器材能被普遍接受,因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成为骨科临床的难题之一,被称之为“尚未解决的骨折”。国际上股骨颈骨折的标准术式——传统三枚AO空心钉内固定手术,很容易破坏股骨头内的血管网,使股骨头内的血运遭到破坏。 

前面提到的刘女士出现的股骨头坏死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而是传统手术治疗十分常见的问题。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概率为20%~40%。骨科界的专家学者都了解这个术式的弊端,但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应对。 

记者了解到,依托骨科强大的科研和技术实力,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一科从2014年起开始通过内部解剖进行研究,反复论证保护股骨头血运的方法,最终提出新的固定方法,并于2015年年底应用于临床。“研究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术式虽然保证了稳定性,但却破坏了血运,如果通过术前股骨头血管造影,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血管网的破坏。”骨外一科杨磊主任介绍,根据骨折的情况,他们有针对性地采用两根空心钉,或是采用一根空心钉与一根克氏针进行固定,可以很好地保护股骨头内的血管网。保护好血运,有效地减少了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概率。“第一例采取这个术式治疗的是一位24岁患者,手术后两个月骨折就完全长上了。”杨磊主任告诉记者,这个基于股骨头血运新发现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传统方法的改良术式”,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是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上的一大新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杨磊还介绍,这个方法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获益更大。目前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为30多位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保护血管网的单枚钉固定治疗。赵德伟教授将相关研究成果已多次在国内及国际骨科大会上进行交流,获得国内外骨科专家、解剖学者、骨坏死研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研究成果获得201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股骨颈骨折治疗,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十分重要 

杨磊主任介绍,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部病变引发的骨折和外力作用下引发的骨折两大类。内部病变原因中,与随年龄增长引起的骨质退化及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所导致的骨质疏松有关。因此预防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主要是骨质疏松。 

一旦出现股骨颈骨折,患者一定要及时专科就诊。因为治疗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所以,应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全身状况,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股骨颈骨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空心钉固定、空心钉固定加骨瓣移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股骨头置换、克氏针固定等。如,儿童股骨颈骨折,需在良好的复位后以克氏针固定,避免损伤骨骺,影响儿童发育;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避免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老年人骨折应根据情况选择人工关节等。杨磊主任表示,骨折后,及早及时治疗,有利于尽快解除骨折后血管受压或痉挛,尽早恢复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尤其是老年人,骨折后如不尽快治疗,会使老人出现因长期卧床引发的褥疮、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度变小、肺炎等并发症。 

相关科室:髋关节及显微修复科  

联系电话:0411-6289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