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人文医学的重点在于“人文”
- 文:陪检中心 李季
- 日期:2016-02-29
在高科技盛行的年代,医学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更是层出不穷。然而从冰冷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温情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就已经表明:患者已然不能满足于,医生在实验室里所研究出的医疗技术给身体上带来的健康。给予心理上的认同、赋予对疾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本身的支持与关怀,成为越来越多来院患者的追求。故此人文医学是基于人文关怀之上的,所以人文医学的重点不在于已有怎样成绩的医学,而是在于将体现怎样情怀的“人文”。
曾经我和患者聊天的时候,患者对医生会生病表示惊讶:“大夫也能生病啊?!”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就在今年春天,乳腺外科的张殿龙主任被确诊患有股骨头坏死,然而即使是病情已经到了需要住院治疗的程度,张主任也不曾为此请过假、停过诊甚至不曾落过一台手术!在每天都要和患者讲解连续治疗、加强休息对疾病重要性的同时,张主任自己却时常中断治疗。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夜班的护士经常能看见主任在凌晨才关灯、锁门,然后一瘸一拐的身影消失在医院走廊的尽头……
在对医生舆论繁多的当今社会,张殿龙主任用他的行动诠释了对工作的恪守与坚持。他理解一个接受手术患者心里的忐忑,他坚守对每一位预约了择期手术患者的承诺,他尊重每一位掩盖在手术单下患者的生命,所以对于那些将健康和生命托付给自己的患者,张主任宁负自己也不负患者之所托!在大力倡导医学回归人文的21世纪,真正做到了“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需”的医学人文精神。
七点半,在别的医生还在吃早饭或者还在来医院的路上的时候,内分泌科的张弢大夫已经查完房坐在办公室里,为有病情变化的患者下新的治疗方案了。对于那些年老理解能力差的患者,总会搬来椅子和患者比肩而坐,在纸上用简图去表达胰岛素的生成与分泌,尽量用最简明易懂的“大白话”去剖析那些医学术语,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以及用药最大程度的了解。有些糖尿病多年的老患者会觉得自己“经验十足”再加上从别的渠道断章取义一些错误的医学知识, 从而会怀疑医生给的治疗方案,对此张大夫便耐心劝解,甚至拿医学书来做“证据”。 “张大夫真是太负责、太有耐心啦,我下次住院一定还要找张大夫”这是句他每一位患者都说过的话。
医生和患者所掌握的医疗知识是严重不对称的,对于患者来说医生有着绝对权威的专业性。然而在面对患者时张弢大夫却全然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比谁更高的优越感,不会因为患者一遍一遍重复的提问而拿专业术语搪塞,他关心自己治疗方案是否见效,更在乎患者是不是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疾病。
即使是医院,也不会每天都上演那些感天动地的“大事件”去彰显怎样的人文情怀,恰是平时已经融入工作中的细节才使医学回归于人文得到真正体现。比如:院里好些主任、大夫当面会 “收下”患者的红包,然后转身就给存到患者的住院押金里,直到手术结束或者出院之前才告诉患者。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患者给自己送红包无疑是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否认,然而“接受了”红包的医生表示愿意理解患者“只有主治医接受红包才会安心治疗”这样扭曲的心理,并以无言行动的行动诠释了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心态。当班的护士在接诊患者的时候会起身将自己的椅子让给患者,然后弯下腰去给患者测量血压,俯下身去对患者讲解住院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让患者在刚住院时就感受到宾至如归的热情。若患者在住院期间恰巧赶上生日,还会收到由院长签名的祝福卡片和鲜花,以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关怀……如果用心发现,如此已成为工作习惯的“人文”随处可见。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如果您是患者请您不要受社会舆论影响而盲目诋毁医生和护士。如果您是医务工作者,那么在医学技术顶峰却发生医学异化的如今,在关心病更要关心病人的医学人文回归成为大势所趋的如今,难道不应该‘以慈悲的心态帮助每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以谦卑的姿态理解尊重患者’予以肯定吗?难道不应该‘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需,时时刻刻以患者利益为重’予以肯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