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风雨兼程 辉煌骨科

  • 文:转载:《新商报》2017年6月12日A16版
  • 日期:2017-06-12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一个有着90年悠久历史的科室,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骨科团队不断传承与创新,目前已发展成为医疗技术精尖、治疗病种全面、科研能力高超的骨科专业团队。

 A  骨科,一路走来

1927年,也就是医院迁入现址的次年,医院外科成立了治疗小组,专门治疗以创伤及骨折为主的战伤患者。中长铁路时期苏联专家格拉扎宁主持骨外科临床医疗工作。

1955年与大连医学院合作,成立骨科治疗小组。那个时期骨科的工作仍然以创伤性外科为主,同时开展慢性腰腿痛的防治。

1966年和1969年,骨科分别成功地进行了两例断肢再植手术。

上个世纪70~80年代,医院骨科开展了大网膜移植修复全足撕脱伤、自体静脉移植修复下肢动脉损伤、周围神经损伤束膜外膜胶联合吻合术等新术式。

1985年骨科开始拥有独立病房,设床位33张。

1994年,骨科引进赵德伟教授主持科室工作,并从此开展了股骨头坏死修复与再造、骨不连、骨缺损及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以及脊柱侧弯矫形、关节镜检查、断肢再植等多达几十项新技术。当时,骨科拥有病床40张。

1997年成立骨科二病房,床位数达70张。

1999年骨科被评为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

2004年,成立了骨三病房,科室共有床位103张。

2006年,成立骨四病房,同年成立了大连大学骨科及运动医学研究所。

2007年,成立了骨五病房。

2008年,骨科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2009年,骨科入选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2010年获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

2011年大连造船医院归属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名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造船分部。原大连造船医院以手法整复及自制骨伤中药相结合的治疗特色与中山医院骨科先技术手段充分融合,开启中西医治疗骨伤骨病新时代。

2011年骨科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2012年,大连大学骨科研究中心的获批成立,为骨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

2013年,骨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6年,骨科专科实验室获批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B  骨科,成绩显赫

骨科坚持“单病种负责”发展理念,有重点、分层次地建设学术梯队。真正地实现了骨科患者看病“专病专治”,骨科医生治病“精益求精”。治疗范围涵盖关节外科(骨坏死)、显微外科修复、手足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科运动医学、骨肿瘤、中医整复、骨质疏松、骨科康复等全部骨科病种。目前,科室设有12个病房,同时设有矫形整复治疗室、中药制剂室和专科实验室。设有病床420张,医护人员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50余人。

科室尤其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聘请《microsurgery》主编张峰教授为骨科主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骨科及相关学科专家46人担任医院骨科客座教授。

近年来,科室主持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卫生部公益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项,省部市级科研立项50余项等。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30余项,发表SCI收录文章近70篇,国家核心期刊及国内外重要会议收录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获得专利10余项。

多年来,骨科注重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外进行讲学和交流,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股骨头的修复与再造的系列治疗方法”推广出去。另外,医院骨科成功举办了13届全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学习班与研讨会,成功举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膝关节外科高层峰会,2016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股骨头坏死高峰论坛,均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

骨科在大连市内率先开展了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计算机导航下微创置换人工关节、关节镜微创治疗等骨科微创技术。在股骨头坏死治疗方面,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股骨头血运研究等针对股骨头坏死不同时期,创新性研发多种预防和手术治疗的技术。在运动医学领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全面开展膝、肩、踝、髋、腕及肘关节镜及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的学科。在脊柱外科领域,成功开展了代表微创脊柱外科前沿水平的治疗技术: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在创伤及中医骨伤整复方面,整合以中医正骨整复为特色的造船医院骨科,从而形成了骨科创伤治疗从传统保守疗法到手术治疗的完整体系。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无论是在治疗技术、科研能力、专家实力、床位规模等方面均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成为综合医院中的具有“骨科医院”水平的强大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