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新商报】肺结节难辨良恶性多学科门诊来把关
- 文:转载:2017年2月27日《新商报》A15版
- 日期:2017-02-28
“医生,我最近总咳嗽,第一次做肺CT检查,发现了个5毫米的结节,这会不会是癌?”“刚刚做了体检,报告提示肺上有个小结节,要不要切除?”“我的CT片已经给三四位医生看过了,有的说结节是癌,有的说不是,请您给辨别一下?”每周二上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影像学专家伍建林出门诊时,都要反复解答患者的这些疑问,一个上午要看三四十位患者的CT片,给他们个“定心丸”。随着人们体检意识和检测手段的提高,肺结节被更早、更多地发现,明确诊断决定着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订,伍建林介绍,为了使患者免于辗转多个科室或医院问诊,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医院成立了肺结节MDT(多学科)门诊,提供咨询、诊断、治疗、随访的一站式医疗服务,现已有400多位患者受益。
肺结节MDT门诊
多学科专家共同诊断拿方案
上周二,伍建林出门诊时,记者看到有位患者体检时发现右肺上有一个8毫米结节,怀疑是肺癌,建议手术。她的儿子连忙问,“是早期还是晚期?能手术切除吗?需要切一部分肺还是全部切除?”还有位患者连续两年肺CT检查,左肺上8.5毫米大的结节大小没有变化,但是明显“变实了”,他追问,“可不可以继续随诊观察?如果需要手术,是马上做,还是可以再等等?”有的患者已经80多岁了,在治疗其他疾病时发现肺上1厘米大的早癌,老人问道,“除了手术,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面对这些疑问,伍建林告诉记者,明辨肺结节良恶性并制订后续治疗方案,涉及多个相关学科。过去,患者奔波于多科室、多家医院之间也常常得不到明确诊治,现在每周四上午8时30分至10时30分,医学影像科、心胸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呼吸内科等专家团队齐聚肺结节MDT门诊,针对每例患者由多学科专家参与病情讨论,是随诊观察还是手术切除、化疗、放射粒子治疗,及时确诊施治。最终,病理科在手术切除后可以给予明确的分期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这大大简化了患者的就医流程,节省了大量排队等候的时间,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提前预约。
专家解读 5毫米以下结节大部分为良性
最近,40岁的张先生体检时发现右肺有个4毫米的小结节,报告上标注着“磨玻璃样小结节影”,他连忙上网查看,看到有肺癌的可能,吓坏了。伍建林专注于肺癌研究二十余载,积累了大量的磨玻璃结节影像学资料。他认为,有磨玻璃样结节不等于患上肺癌,直径小于5毫米的肺结节大部分为良性,越小、越实越安全。记者看到,有几位患者结节直径只有三四毫米,曾被怀疑是早癌,伍建林手持放大镜反复查看CT片后,给予了良性结节的结论。
医生提醒,发现这样的肺小结节,定期随访十分重要,首次发现后建议3个月随访一次,对比CT检查结果,发现其变化规律,有助于医生对结节性质的判断,如结节变小或消失则为良性,如大小和质地没有发生变化则可一年一次随访再决定下一步计划。磨玻璃影即便是肺癌,其演变过程通常也很慢。相关研究显示,单纯的肺磨玻璃样结节的肺癌体积增大一倍(或直径增大1.25倍)的时间为813±375天或更长时间,有的可长达8~10年。因此,患者检查出肺部有小的磨玻璃样结节时不必过于恐惧或盲目采取措施。
特别提醒 减少良性病变的切除
采访当日,有两位患者的CT片上显示有3毫米大的肺小结节,他们咨询是否应该马上切除?伍建林表示,肺结节不是越早切除越好,在排除转移和小细胞肺癌后,是否需要手术以及何时手术应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态、病灶本身的情况、基础疾病和性格等诸多因素综合判断。很多肺结节通过影像学诊断可以判断出是良性,不需要手术定期随访即可,再微创的手术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创伤。有部分将良性结节当做恶性肿瘤切除的患者,在术后很长时间内,因肺功能恢复不顺利,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如无法明确判断良恶性,就需要观察结节变化,由医生来建议手术的时机;较大的结节可进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伍建林提醒,年龄很大的患者,即便患磨玻璃样的肺癌,生长速度通常也很慢,可带瘤生存,手术会增加各种并发症的风险,术后需要漫长的恢复时间,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法。患者在疾病面前给予医生充足的信任,作为医生对待不同患者的治疗决不能千篇一律,需要进行科学综合的考量,才能为患者建议或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