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生命账本”

  • 文:肿瘤一科 董爽
  • 审校:邢露
  • 日期:2025-09-22

推开肿瘤一科的处置室门,消毒水的气息总先一步涌来,却怎么也掩盖不住那些藏在医疗用品里的温情。在这里,每一支针管、每一块纱布、每一个药瓶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医护人员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将普通的医疗耗材变成了记录生命的特殊账本,每一笔都写满了对患者的关爱与责任。

药瓶里的精准刻度

化疗药调配台的灯光下,护士们正专注地盯着手中的西林瓶。瓶身上精确的剂量刻度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有年轻妈妈攥着缴费单时紧蹙的眉头,有农村老人从贴身口袋里掏出的皱巴巴的零钱,还有中年男人反复计算药费时沉重的叹息,是每一分都要掰成两半花的生计。带教老师总说:“这药瓶里的不是液体,是患者扛过明天的底气。”我刚入科时给一位阿姨配靶向化疗药,按医嘱抽够5ml后,瓶底还浮着一层薄薄的药沫。正要盖上针帽,老师轻轻按住我的手腕:“别急,让泡沫沉一沉。”她接过针管,倾斜瓶身让针尖沿着壁面转了半圈,透明的药液缓缓填满针管,连带着那点不易察觉的残留也被吸得干干净净。“再反复冲一下注射器,冲一冲注射器内壁,这滴也得给它带上。”她边操作边解释,“咱们多抠这一滴,可能就帮她省下一顿饭钱,多撑一天治疗。”后来我才知道,科室每个月通过这样的精细操作,能为患者节省近百毫升的昂贵药液。这些数字换算成生的希望,足以让患者多接受一次靶向治疗。

纱布与棉球的温柔循环 

治疗车的抽屉里,整齐地码放着大小不一的纱布块。这些看似普通的纱布,每一块都经过护士们的精心裁剪。这是护士们从PICC维护和输液港维护时剩下的纱布上“抠”出来的。整块纱布用了一半,剩下的就沿中线剪开,成为适合不同用途的小块。小的那块刚好能裹住输液港接头,既避免摩擦皮肤起红疹,又省了拆新包装的费用。大一点的可以做成PICC管路的小袋子,装接头处,输液时既方便拿去,平时又可避免摩擦和脱管。有次给一位大叔进行PICC维护,从抽屉里拿出纱布折成小口袋固定在患者胳膊上,大叔看着她麻利地固定好纱布,说到:“你们连这点布都替我们想着。”

治疗盘里用剩的无菌棉球也有新去处。护士们把它们收进心电图机旁的塑料盒,用时滴几滴灭菌水,捏成湿润的小团涂抹在导联夹上。当电极片贴上患者胸口时,湿润的棉球让心电波形更清晰,不仅提高了检查质量,还节省了大量耗材。那些起伏的曲线里,藏着不浪费一颗棉球的细心。

废弃物的“新生记”

在肿瘤一科,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废物。治疗车里的透明盒,堪称“变废为宝”的百宝箱。打印错的护理标签被剪成指甲盖大小的条,贴在引流管上标注更换日期;废弃输液管剪去针头,留下带弹性的软管段,做成固定引流管的“弹力扣”,既稳当又不勒皮肤。发药车上,总堆着一沓用输液袋或者静配送的液体的外包装袋改做的出院带药包装袋。装上患者的出院带药,袋口折两下就能封口,再写上患者信息,即清晰又不易潮湿。有位老奶奶还说要留着做纪念:“这袋子里装的不是药,是你们的心。”打印机旁的抽屉更有意思,单面打印的检查报告单整齐码着,背面用来打印次日的摆药明细,字迹清晰又省钱。

这本“生命账本”上,从来没有精确的数字统计。没人算过那些被剪小的纱布省下了多少成本,也没人记过回收的棉球延长了多少耗材寿命。但患者们都懂,当护士蹲在床边,用输液管做的“弹性扣”帮她们固定引流管时;当出院时接过用输液袋做的药袋时;当看到瓶底最后一滴药液被小心抽进针管时,她们能感受到,在这场与病魔的苦战里,有人把她们的每一分钱、每一份希望,都当成了最该珍视的宝藏。记得有位晚期患者曾对我说:"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你们这样珍惜每一份资源,让我觉得我的生命也被这样珍惜着。"这句话让我明白,我们节省的不仅是医疗成本,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原来真正的珍贵,从不是省下的数字,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心意让每个与癌症抗争的人知道,她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