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把医院做精 做强 做优

  • 文:2015年10月27日《大连日报》A11版
  • 日期:2015-10-24

今年,在辽宁省医院协会第三次对社会公布的三甲医院运行与管理排行榜中,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又一次位列全省综合三甲医院第四位。近年来,中山医院在不断自我发展的同时,注重发挥大学附属医院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不断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特别是今年以来,领导班子立足医院发展实际,围绕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从加强学科建设,改革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流程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致力提高运行效率,为百姓提供了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全面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医院确立了“名医”带“名科”的发展战略。坚持“抓人才”、“聚名师”、“建团队”,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按照学科梯队建设的要求,先后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博士及留学归国人员近百人。同时,医院以医疗软实力建设项目为载体,加大对重点专科及特色学科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近三年来,医院先后派出进修人员74人,其中派往国外34人;购置设备近2000万元,均已投入使用。

2015年,医院以冠心病诊疗基地及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诊疗基地为支撑,整合了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优质资源、引进国内著名心脏科专家,设立了高水准的心脏中心。目前心脏中心设有心脏外科病房、5个心脏内科病房、心脏检查治疗科、心脏研究所,其中心脏检查治疗科包括心脏超声检查、心电检查治疗、心脏导管室。心脏中心拥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队伍,开设了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衰与心肌病专病门诊,各科室由专家领衔,以“有分工、有责任”的病种管理形式,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全面开展先进的技术治疗手段,使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受益。医院心脏中心正式成立时,心脏急救绿色通道及24小时心脏专线0411-62893910同时开通,这意味着大连市民又增加了一项贴“心”保护,在城市核心地带就可以享受到集心脏内科、外科、检查、急救于一体的诊疗服务。

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近年来,医院先后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中山医学联盟、北京301医院等国内外知名医疗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举办各类学术活动近百项,聘请国外专家28人,聘请院士6人、国家级主任委员20人;中心和基地软实力建设项目的深入开展,为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不断提升了医院综合诊疗能力。

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 打造现代化医院管理与服务模式

医院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物联网及移动医疗标准规范应用验证示范单位、辽宁省教育厅智慧医疗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市科技局智慧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单位、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字化示范单位”和医疗物联网示范基地,已形成了以院内医疗、区域医疗和远程急救医疗数字化为代表的智慧医院。医院信息服务平台将临床业务、医患互动、科研支持、医院管理、区域医疗融为一体,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全面的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2014年,医院成为国内第四家通过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6级评定;2015年医院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同时,国家卫计委将医院确定为2015年“国家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试点单位(全国11家)。

医院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及省、市各类信息化科研课题20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奖项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

1    院内医疗数字化:实现管理系统科学

医院在全市首家推出了检验自助打印系统、“就诊卡”诊疗模式和门诊网上预约挂号系统,建立了国内首家基于“三网合一”的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以及东北首家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移动点餐、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

医院还建立了东北首家基于物联网的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监测系统、人员定位和资产管理系统、医疗废弃物管理系统;大连市首家基于互联网和短信、微信挂号、检查、检验报告状态及结果查询系统;建立了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系统、心电网络系统、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单病种质量管理系统等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决策分析系统;应用“四大IT技术”对传统医疗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构建10个闭环管理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

2    区域医疗数字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医院首创东北地区家庭健康管理专业服务平台,为居民家庭提供简单、标准、可行、可靠的家庭健康服务体系。

居民在家可随时与医院专家实现视频互动,接受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进行实名挂号。医生通过健康档案,随时查询人健康信息包括既往史、诊疗记录等;通过家庭生命体征采集设备将血压、血糖、血氧、脉搏等信息实时上传到医院数据中心;医疗健康服务延伸至家庭,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老人独自在家时,如果发病,只需按可视电话上的一键呼救按钮,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生会立即响应,同时在医院二维GIS地图上会显示注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包括既往史、用药及检查、检验、体检等医疗信息。医生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并根据居民病情联系120,确保了疾病救治的及时性。

医院已经和我市530家社区医院和门诊建立了理化检验和大型检查的协作关系,社区医院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在第一时间看到送检信息,实现了与社区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3    远程医疗数字化:实现农村就近就医

医院在大连市首家与北京协和医院、天坛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等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使大连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北京专家的诊治。

2007年初,医院建立了覆盖农村偏远地区远程医疗援助系统。将远程医疗援助系统铺进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长海等地区41家乡镇地区中心卫生院。此后,结合医院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数字医疗仪器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长海县政府共同合作开发和建立了“长海县数字化医疗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已为10万名海岛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2015年3月,远程病理会诊正式启用。长海县人民医院通过远程设备把病理资料传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再由病理科医生做出病理诊断。通过偏远地区远程医疗援助系统开展远程流动急救、远程查房、远程检验、远程预约挂号、远程培训和远程管理。

医院相继建立并开展了急救绿色通道、双向转诊、远程门诊挂号预约、住院预约等一系列的农村远程医疗服务。

以患者为中心

创新服务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新门诊教学楼全面投入使用之后,新型综合医院超前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尽显无疑。同时,医院整合各学科的优质资源,成立“急诊急救中心”、“检验中心”、“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 四大中心。医院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注重细节建设 提升服务档次

医院在门诊教学楼设计过程中注重充分考虑患者意见和需求。新建成的门诊教学楼,总面积7.29万平方米,分门诊,急诊(ICU),理化检查,康复中心,健康体检,教学,便利设施区,车库等八区,设计接纳门急诊患者5000~7000人次/日。院区内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设有休闲、购物、洗浴、健身、新华书店、院史馆等,全院WIFI全覆盖,拥有地上、地下车位共计1100个,充分满足患者及家属的不同需要;设停机坪一个,满足偏远地区及大连市突发应急事件抢救需要。

优化服务流程 方便患者就医

门诊楼启用了银医“一卡通”便民服务,极大改善患者就诊排队过长的瓶颈问题。各楼层均设有挂号、缴费窗口;设有自助挂号机、医疗费用查询机等。

门诊实行三种取药方式:护士站取药、药房取药及开放式药房自选取药。门诊检验实现2小时内出检验报告,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提供自助打印、手机信息、电话告知、网络查询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进一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创新门急诊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

全面实施8种预约挂号方式,实行“预约优先就诊”,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采取提供24小时门诊挂号服务。并且开展了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方便门诊。

医院在医生门诊工作站建立了“预约诊疗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复诊患者诊间预约工作。医院普通门诊号源实行全部开放预约,达到90%以上专家诊号源向患者开放,以满足患者预约挂号就诊的需求。同时医院外科门诊开设手术专诊,派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在门诊进行手术,且门诊手术已经被纳入到了医保的范围里,这样既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又节约了患者自己承担的费用。

门诊实行弹性工作,缩短患者候诊时间设立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利用“门诊流量监测系统”对全院各门诊工作进行动态观察,针对就诊高峰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及时增加出诊医师,缓解患者候诊时间。

开设专科急诊,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医院设立了呼吸内科、循环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专科急诊。成为全市第一个拥有固定专科团队的急诊中心,实现了全天24小时急诊都有专科专家出诊,此举丰富了医院急诊的专科能力,为患者后续的专科化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过渡诊疗,而且将急诊的精细度做了大幅度提升。

2015年10月24日本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