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一位结石病专家的严谨与关怀

  • 文:2015年12月7日《新商报》A20版
  • 日期:2015-12-07

每当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石病专科主任吴非出诊的时间,候诊的走廊里总是挤满了患者和家属,他们都是冲着吴非而来。当记者走进诊室,看到吴非正被患者和家属“包围”,门外的等候者还时不时探头进来,希望等会儿一定要他亲自看诊,帮他们把结石治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来到结石病专科问诊的患者,百分之七八十患有肝胆、泌尿两大系统结石。对于这么多患者反反复复问相似的问题,真担心医生会不耐烦。但一番观察下来,面对患者,吴非总能用极大的热情、最温和的口吻和最浅显的语言解答患者的疑问,并安抚他们紧张的情绪,甚至对待老病号都能直接喊出他们的名字;而在治疗过程中,他又彰显出一位医生的严谨、缜密、专业的一面。

诊室探访 一个病人12次碎石的故事

三年前的一次体检,67岁的刘先生检查出自己的肾脏和尿道管处有一个又大又硬的结石,他特别不安。他曾考虑过手术治疗,除了费用问题外,也对手术有恐惧,就放弃了。三个多月前,刘先生来到吴非的诊室,医生为他做了详细的检查。当医生告诉刘先生,体外碎石就能对付这个大石头时,刘先生心中的包袱终于被放下。三个月里,刘先生做了12次体外碎石,眼看着坚硬的石头一点点碎掉排出,他也看到了希望。在每一次的治疗过程中,吴非都在不断安慰患者,悉心解释病情,让病患在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间,医生指导刘先生做各种不同的体位,有时是卧姿、有时趴着、有时还需要脱去衣裤,“尽管做治疗的时候,听到‘哐哐哐’的机器声很恐惧,但是有了医生在旁鼓励与安慰,我还是挺有信心的。”刘先生告诉记者,医生让他挺感动的,尽量在治疗费上帮他想办法,用最少的花费能看好病。

吴非称,时至今日,泌尿系统结石留给手术、微创治疗的机会已经不到千分之一,而给胆系结石的手术机会不到百分之六十。之所以不主张手术治疗,是因为结石复发率特别高,只有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才应考虑手术治疗。

误区点醒 连续多次碎石,肾受得了吗?

赵先生一侧肾脏也长了一颗又大又硬的结石,做了五次体外碎石后,还有一小块石头没有排出体外,医生建议他休息一段时间,待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再到医院复诊。赵先生听了后心里很不安,他上网搜索到一些信息,称如果连续做体外碎石次数过多,对肾脏有很大伤害,自己还剩下一块结石,到底还能不能碎掉?

面对患者的疑问,医生解释说,“让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再复诊,一是留给病人排石的时间,二是观察结石对肾功能是否有影响,再确定下一步如何治疗。如果残留的结石并不影响肾功能,排尿顺畅,可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没必要一定把结石处理得干干净净,无需为了一小块结石把局部组织都破坏掉。只要结石不发作,不引起病理变化就无需干预和处理。而体外碎石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反复使用,两次碎石相隔48小时,肾脏就可以恢复正常,所以体外碎石不能反复使用是惯性思维的误区。而肾脏受损伤则是指出血情况的发生,然而肾包膜很坚硬完整,有止血、吸收功能,因此出血并不可怕。此时,需要医生把握的就是在治疗前让患者验尿,确保红白血球在正常的指数之下,没有感染再进行碎石。”

24小时接诊

总是在凌晨,病号敲门

吴非告诉记者,现在的调查研究发现,环渤海、环长江地区的结石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与气候、水质、饮食等因素有关。人体摄入过多的高蛋白质、高胆固醇食物,易引发胆道系统结石,而精细化食物和纤维素的减少则易引发泌尿系统结石。

有些患者结石多在夜间发作,到处找可以接诊的医院。面对这种情况,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结石病专科门诊实现了24小时接诊和急诊科联动。医生解释说,“结石白天晚上都可能发作。胆囊在夜间工作分泌胆汁,石头容易移动,胆结石就容易发作。而对于肾脏和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起夜、尿流量等偶然因素也会引起石头移位、疼痛发作。此时,先到急诊止疼,第二天到结石病专科治疗即可。”

专业化的从业人员与精良的设备是结石病专科门诊诊断准确、治疗得当的保障。吴非介绍说,对于一位结石病专业从业者来说,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周边知识,比如经过超声科、放射科、泌尿科影像科的培训,并对术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术后的处理的相关知识都要掌握。因为再有经验的医生,也需要配备精良的仪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以免误伤到其他组织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