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风建设
以心换心的双向奔赴
- 日期:2025-05-08
尊敬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让我写这封感谢信的初衷是基于近些日子以来,母亲在介入科住院期间,我亲身经历的一些让人感动的事,也由此联想起我母亲在介入科治疗这半年以来医护人员给我的深刻印象。
母亲快80岁了,肺部病患等问题三年来一直在我市其他的三甲医院治疗。但由于病情有了新变化,半年前慕名来到咱们中山医院介入科寻求帮助,到现在为止已经是第5次住院治疗了。
能得到李闯主任和他的团队的帮助可以说是一种“两向奔赴”,一方面他的团队业务实力名声在外,得到了我的一些亲朋好友的肯定和推荐,可以说我是按照他们的推荐冲着李主任来的,另一方面也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李主任看了我妈的“片子”以后,从表情和交流中能看得出其中的复杂性,但他还是很主动的接了下来,并笑着让我放心,他已经大概有了一套治疗方案的构想。这让我一直投医无门的心,安稳了很多。
入院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介入科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态度同之前几年的陪护感受天差地别,李主任和助手小丁医生的笑脸每天都让我们很安心,无论是刚下手术台的下午,还是每个大周末,李主任都会过来看看、问问,甚至和母亲开几句玩笑,让我们患者和家属感觉像是得到了特殊关照,几次住院同病房的病友也十分认可这一点。
介入科每个医护人员都特别亲切和蔼,除了医术精湛之外,我感觉他们更像心理医生,每个人都有抚慰患者心灵的能力。护士们的工作非常注重小细节,打针时,护士总会轻声的提醒:有点疼,其实一点没有疼感;夜查时,她们的开门声几乎听不到,用手电查看一番后又轻轻的把门带上;白天重病号护栏她们会顺手扶起,并嘱咐我们注意老人起床安全!母亲的个性相对比较挑剔,我们家属有时也会很“怕”因为哪句无心快语造成医护人员的心情不快,但在彼此了解后,他们要么耐心解答疑问,要么对尴尬“一笑泯恩仇”,然后是一如既往的热情,让我们感觉这些顾虑可以说都是庸人自扰。
虽然我们还没有亲身经历其他科室的医疗服务,但只从介入科这一个侧面就能反应出中山医院的工作作风以及院领导对医护人员全方位的工作要求。可以说有了比较才更有感受、才更有发言权,以我个人的感受,我认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配得上一个“好”字,相信母亲在这里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希望母亲能早日康复。
感谢中山医院,感谢介入科!
患者家属朱若红
202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