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不明原因小腿肿胀,一招缓解!

  • 文:骨五科 董新利
  • 日期:2024-06-27

患者周大叔,现年50多岁,自诉双下肢顽固性皮炎10余年,大约5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不明原因肿胀,劳累时加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曾前往多家医院就诊未果。

2024年5月的一天,周大叔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腕足踝专病专家董玉金主任处就诊。董主任详细询问了周大叔的病情发展过程,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查体后诊断为“双下肢淋巴水肿”,建议手术治疗。1、


患者术前足踝部外观肿胀明显

在科室病例讨论会上,董玉金主任指出:“我们考虑患者因双下肢慢性皮肤炎症损伤了淋巴管导致出现淋巴回流障碍,因此患者诊断为继发性淋巴水肿”。


术前腿围测量可见足踝部肿胀明显,后踝部包块形成

经过充分的病情讨论和手术方案的论证,副院长刘保一教授和董玉金主任制定了最终的手术方案:“结合我科技术专长,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淋巴-静脉吻合技术重建淋巴回流通道”。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经过极其复杂的术前准备和设备调试,历经2个多小时,最终顺利完成了这台超高难度手术。术后第2日,经腿围测量数据对比即可发现足踝部肿胀程度较前缓解,也出现了较多较深的皮肤褶皱。术后第5天患者已出院,目前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荧光显像下检查淋巴-静脉吻合通畅


荧光显像下检查淋巴-静脉回流情况


术后足踝部肿胀程度较前消退,可见较多皮肤褶皱形成

董玉金主任介绍,淋巴管-微静脉吻合术可以通过淋巴管与微静脉的吻合,将积聚的淋巴液从原来不通畅的淋巴道引流至通畅的静脉系统。由于淋巴系统和静脉系统的压力,该手术需要吻合的是更细小的静脉与淋巴管,直径约为 0.2~0.3mm,这就彰显了我院显微技术的超高水平。另外,手术前需要注射吲哚箐绿(ICG),在荧光显像屏下让隐身的淋巴管得以显影,随后,在30到50倍的显微镜下,找到口径匹配的淋巴管及静脉进行吻合,修建多个“人工水渠”,让淋巴液得以在多通路和静脉实现汇流,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科普知识

淋巴水肿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后期会出现皮肤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亦称“象皮肿”。主要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获得性淋巴水肿的病因通常为淋巴结清扫、局部放疗或感染等原因导致的淋巴回流不畅,淋巴液在组织中堆积导致肿胀。如梗阻持续不解决,会进一步出现局部脂肪沉积、淋巴管及皮肤组织的纤维化,进而形成肢体橡皮肿等不可逆的病变。常合并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患肢红、肿、热、痛,伴全身高热,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目前对于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类。保守疗法包括手法按摩、局部加压包扎等,但效果有限,患者依从性较差。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病变组织切除及吸脂等,但这类手术并未解决淋巴水肿的致病因素。从病理生理角度根本解决淋巴水肿的方法是重建淋巴回流系统。而淋巴-静脉吻合主要通过淋巴管与静脉的吻合,使局部淤积的淋巴液直接回流入静脉系统,减轻患者症状。

建议患者当出现肢体不明显原因肿胀时可前往我院手腕足踝专病门诊进行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