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致敬最美劳动者
- 文:宣传策划部、儿科
- 审校:邢露
- 日期:2024-05-09
2024年4月30日,大连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2024年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棒棰岛宾馆隆重举行,会议宣读了《中共大连市委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24年大连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的决定》,同时通报了我市2024年全国、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获奖情况。
我院获奖人员:
尹家俊 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于晓辉 获评“大连市先进工作者”
尹家俊事迹
不断进取,精炼技术水平
不忘初心,护佑百姓健康
尹家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专家。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31年,始终牢记“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神圣誓言,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以仁者爱人的品德感动每一位患者,以科学严谨的作风带出了一支过硬的医护队伍。他不仅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更是广大患者的贴心人。
从医三十年,不断提升医疗科研技术水平
尹家俊从医三十年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针对专业难题,在医疗技术技能上,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他的主攻研究方向为胰腺及肝脏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对肝、胆、胰等复杂的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辽宁省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他每年收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超过千人,抢救急危重症数百人。并首批开展了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总结出了腔镜下胰肠吻合新方法“背带裤胰肠吻合法”。在手术流程优化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减少了患者外流。他针对疑难重症病例开展临床研究,先后在国家级学术会议及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不断地总结治疗体会和效果,使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紧跟患者的实际状况,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深得患者的信任和赞誉。
带领科室,优化医疗服务赢得患者信任
作为学科带头人,尹家俊十分重视科室整体业务素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下级医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无私地进行传帮带。在科室建设中,开展业务讲座、查房指导、岗位成才、技术练兵等活动,促进年轻医生快速成长。坚持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把医疗质量保证体现在每一个病例中。
尹家俊带领的科室在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方面共同提升,多年来,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医患纠纷,也从未出现因质量问题、服务问题而导致的患者投诉,从未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沉重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科室医护人员总是以积极的开导、耐心细致的讲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他们还千方百计为患者节省费用,针对每一位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最佳效果、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多年来,尹家俊所在的科室经常性地开办“胰腺恶性肿瘤宣教”“健康知识讲座”“糖尿病肥胖日宣传”等活动,体现的是医者对患者人性的关爱和敬重。因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患者满意度非常高。尹家俊所带领的科室,成为广大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就医的首选科室,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和患者的充分信任。
在尹家俊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迅猛发展的肝胆外科各项指标名列前茅,先后获批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建设项目,成为大连市医师协会肝胆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立德树人,教育学术创新培养优秀学生
尹家俊不仅在医疗技术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就,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他更是在教育和创新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术创新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尹家俊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4名,其中包括多名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市优秀毕业生的优秀研究生。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学生们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认可,更是在创新和创业竞赛中展现了优秀的才能。他还特别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创新项目中,指导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带领团队两次荣获辽宁省银奖。这些成绩不仅证明了他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卓越才能,也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热情和无私奉献。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到教学和指导中,以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他的教育观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医疗技能。
无私奉献,为更多的人付出时间和精力
尹家俊也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平凡人,但由于医疗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行业,加之外科医生工作繁忙,他常常不能按时下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家里人团聚,在他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没有娱乐,没有休闲,甚至很少能坐下来与妻子和老母亲吃一顿团圆饭,不能像其他人一样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为了他人生命的延续,为了自己所钟爱的医疗事业,30多年来,他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牺牲。
尹家俊把更多的时间奉献给了科室和患者。为了科室医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他为全科医生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经常利用查房时间给科室的医生讲解参加学术大会所学到的新理念,把自己潜心总结出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科里的医生。他曾多次给全院的医务人员讲授胆石症、胰腺恶性肿瘤等方面的知识,使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广大患者及医院职工的一致好评。
尹家俊教授非常重视医疗服务对社会和百姓的影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疾病防治意识(目前,抖音科普已经制作110期,普及健康科普500余条),他努力将医疗成果服务于社会,提升了公共健康水平。尹家俊用自己的奉献赢得了患者、同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2023年一年门诊量达到18520余人次,是上一年的1.5倍,住院人数是上一年的1.3倍。近百名外省患者慕名而来,因短视频、公众号等相关途径的了解,门诊就诊患者络绎不绝。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疗工作者,尹家俊时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爱呵护着每一个患者的生命。多年来,他以自己无私的奉献和不断的努力,赢得了鲜花、掌声、荣誉。然而,这一切都未能使他止步不前,他深知,更重要的任务在等待他去完成。他把医者的天职深植在心中,把爱和温暖奉献给每一位患者。
【关于尹家俊】
尹家俊,男,汉族,1969年5月生,现任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肝胆外科)、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建设项目(肝胆外科)、辽宁省重点学科(肝胆外科)、辽宁省(市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主持省市等各级各类科研立项13 项,获省市科学进步奖6项,2009年入选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020年获批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3年获得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于晓辉事迹
守护“星娃”的白衣天使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盲,却对世界视而不见;他们不聋,却对周遭充耳不闻;他们不哑,却不知如何说话,他们如星星般在夜空中独自闪烁,他们是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他们常常受到旁人的嘲笑与排斥,而在于晓辉眼中,他们都是坠入人间的天使,她以饱满的热情十余年如一日地守护着这群孩子,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谱写人间大爱。
携满身星光归来,立下初心不改
2009年,于晓辉自国外学成归来,而当时国内对于孤独症的研究还较为落后,国民意识较薄弱,太多孤独症儿童因此延误诊治的最佳时期,见此情境,于晓辉立志要为中国孤独症诊疗事业奉献一份力量。她将国外孤独症领域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国内,并与国外权威专家保持交流合作、开展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就孤独症及其共患病的诊治、康复训练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互鉴,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早期筛查新模式,填补我国孤独症儿童二级预防的空白,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诊治带来一片曙光。
投身早筛工作,志愿服务助“星娃”
见证了太多因家长对孤独症的认识不够、未引起重视而延误诊治的例子,于晓辉从扩大公众对孤独症的知晓包容度、提高大众早期筛查意识做起,利用休息时间撰写科普文章、开展科普讲座、制作孤独症宣传指导手册,并打破传统的干预模式,开设家长公益课堂,为家长答疑解惑。面对自责的家长,会细心地告诉他们:“这种疾病是先天性的,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你不用因为自己不完美的养育方式而自责”。面对因学业进步不显著而焦虑的患儿家长,她会耐心的劝导:“孩子会用言语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会整理书包、和小伙伴分享一块蛋糕,这些进步不应该亚于孩子学业成长的喜悦”。
于晓辉通过提早筛查时间、采用先进的筛查手段,志愿前往社区、学校、幼儿园等地开展孤独症早期筛查项目。考虑到基层医护、康复机构教师对孤独症的了解欠佳,于晓辉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对医护人员和特教老师进行儿童孤独症筛查知识公益培训和指导,共培训7个省市的基层医护人员2万余人次、学校和机构教师3万余人,共同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早期筛查,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该项目在2017年被选入了“大连市中山区重点民生工程”。
于晓辉不辞辛苦,只为让更多的孤独症孩子得到及时的诊治,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有家长如是说:“感谢于主任来我们社区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的康复训练让孩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感谢于主任让我孩子的病情有好转,让我的生活有滋味”,孤独症儿童的尽早诊治、家长们的肯定,是于晓辉在公益道路上坚定前行的最大动力。
凝聚多方力量,为“星娃”谋福利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于晓辉始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行动带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学生党员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投身于孤独症儿童的志愿服务中,并成立“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爱孤独症儿童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和“医路星光志愿团队”。于晓辉每年组织医院各科室党员志愿者为孤独症儿童及家长、康复机构的老师开展义诊活动,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志愿团队定期前往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机构陪伴孤独症儿童、为他们制作教具、辅助康复训练,让孤独症儿童不孤独。
为方便孤独症儿童就医,于晓辉与医院进行洽谈协商,为孤独症家庭开启就诊绿色通道,积极推动孤独症友好医院的开展。考虑到孤独症高昂的康复费用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她带头并感召团队成员、同事、好友和社会爱心人士每年对孤独症家庭进行资助,不定期捐助生活用品、玩具、绘本、书籍和训练器材等,迄今为止共筹集捐款、捐物近40万元。不仅如此,她还与残联专家共同探讨有关支持孤独症群体的医保政策,推动少儿孤独症纳入大连市门诊大病范围。
考虑到孤独症儿童的入学问题,于晓辉与学校、机构协商,带领志愿团队在特殊学校、康复训练机构开展入学评估工作,严格评估儿童的各项能力水平是否符合入学标准,并根据实际能力水平对符合入学标准的儿童进行分班,以保证课程难度与儿童水平达到最佳匹配。
心系大龄孤独症群体,志愿指导就业培训
国内康复机构多招收小龄孤独症儿童,大龄孤独症群体常常被拒于学校的大门之外,其他机构也难以承载他们的生活和就业,他们几乎无处可去。于晓辉急家长之所急,担忧大龄孤独症群体的困境。为此,于晓辉多次赴日访学,深入大龄孤独症群体的培训基地,借鉴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国内大龄孤独症青少年、成年患者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包装快递、制作手工艺品等,帮助他们在保障日常自我照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适当的就业潜力,获得合适的就业岗位,为孤独症群体走向社会搭建桥梁。近期,于晓辉还收到了一位家长的反馈,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和技能培训,除了能生活自理,还学会了制作糕点,能以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于晓辉倍感欣慰。
身着白衣,手握听诊器,瘦小的身躯奔走在医院、社区、康复机构等地之间,留下最美的身影。不求名与利,只是一步一个脚印地默默奉献,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繁忙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没有让她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她不遗余力地带领志愿团队投身于孤独症儿童的早筛工作,热心帮扶孤独症儿童及家庭,赞誉无数,获得了“辽宁省优秀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辽宁省优秀志愿团队”“关爱孤独症事业先进团队”“2022年度大连好人”等荣誉称号。她如冬日里的一缕暖阳,给绝望中的孤独症家庭带来希望,以精湛的医术和赤诚的仁爱之心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属于他们的星空。
【关于于晓辉】
女,1973年生,中共党员,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童发育行为门诊主任,日本东京学艺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8归国后,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以精湛的医术推动国内孤独症事业发展。创建党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在社区、学校、康复机构等地开展早期筛查、义诊和科普活动。16年来坚守初心志愿帮扶孤独症群体,累计志愿服务超过12500小时,筹集捐款40余万,惠及2658个家庭,获“大连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