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做完PET/CT,为什么医生叫我先别走?

  • 文:PET/CT医学中心
  • 日期:2023-08-10

  随着PET/CT在肿瘤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患者在检查之后有这样那样的疑问,也有的患者被告知需要等待再做“延迟显像”诸如此类的问题,今天就将这些问题为大家做一下解释。

什么是【延迟显像】?

  延迟显像是指第一次PET/CT扫描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对受检局部再进行一次扫描,根据前后两次扫描图像的变化,对疾病做出更精准的诊断。医生一般会在检查后半小时内根据PET/CT初步印象判断是否需要延迟显像,一般情况下在注射核素后两个小时左右进行延迟扫描。

为什么要做【延迟显像】?

  延迟显像的作用体现在随着时间延长本底组织摄取减低、增加病灶检出率(敏感性),适用于:

1.实性脏器的良恶性鉴别。病灶可能会因药物进入缓慢而呈现第一次摄取未见增高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在延迟扫描后,病灶FDG摄取仍未见增高,那么该病灶为良性可能大或是一个低度的恶性肿瘤;如果在延迟扫描后,病灶FDG摄取较前增高(病灶与正常组织反差大),那么该病灶的恶性肿瘤可能性会增高。

2.肾、膀胱、输尿管里的病变被尿液所掩盖。PET/CT检查使用的显像剂18F-FDG,大部分是从泌尿系统排泄的,一般扫描的时候都会呈现肾脏、输尿管、膀胱FDG浓聚的情况,在怀疑有泌尿系统肿瘤的时候,就通过延迟显像查看泌尿系统FDG的变化。

3.检查时患者身体移动,或受呼吸运动和胃肠蠕动影响,某些部位观察不清,比如胃肠蠕动掩盖肝、胆的病灶,呼吸运动影响到肺下部及肝、胆等上腹部病灶,导致局部图像模糊。延迟显像一般只做局部显像,相对显像时间较短。

4.有时病灶太小或通用参数扫描显示不清,需要改变扫描参数做延迟显像。

  延迟显像是对早期显像的补充,用于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最常应用延迟显像的脏器有肝胆胰脾、泌尿系统和肠道等,随着时间的延长本底组织摄取降低,从而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一般情况下在注射核素后两个小时左右进行延迟扫描。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