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大暑悄至,盛夏如期

  • 文:中医科 刘思聪
  • 日期:2023-07-20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是一年中日照最多的时候,大地上暑气蒸腾,热浪滚滚,稍微动一动,就会流汗,就像在蒸笼中。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大暑节气人体腠理开泄,暑湿容易乘虚而入,暑湿易扰心神,耗气伤津,体虚之人容易导致中暑等不适。要注意及时补水,以温开水、茶水,淡盐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少量多次饮用。可饮用菊花茶、绿豆汤等解暑凉茶。避免暴晒,打伞戴遮阳帽等做好防暑。一旦身边有人出现脸红身热、口渴大汗等中暑症状时,应迅速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用湿毛巾全身擦拭降温,适当饮水补充体液。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等中暑重症必须尽快拨打120送往医院救治。

  大暑时期天气酷热,人体阳气走于肌表,浮散于上,汗出过多容易损伤阳气。起居适宜夜卧早起,午间小睡。《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暑热天气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清晨及傍晚慢跑、散步、打八段锦等运动,注意劳逸结合,以顾护阳气、保持体力。

  暑为阳邪,易伤人体气与津液,必须多食生津止渴的食物。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清为补。“冬吃萝卜夏吃姜”,可以适量食用葱、生姜、大蒜、洋葱等辛味佐食,行气活血、发散外邪,既能杀菌防病,又能健脾开胃。另一方面,暑热天气食物保存不当极易腐败,饮食不节或不洁饮食都很容易导致各种胃肠疾病,尤其民间所说的“伏天泻”则最为常见。所以,此时的饮食当以熟食、温食为主,剩菜必须密封冷藏,隔餐食物必须彻底加热食用,一旦腐坏及时丢弃。发生伏天腹泻,可酌情服用藿香正气丸、整肠丸等药物,切忌滥用止泻药,腹泻症状较重、病情复杂者应及时就医。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提到“长夏胜冬”,对于阳气不足、虚寒冷痛的人,可在此时选择艾灸。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来艾灸,此时人体的皮肤腠理疏松,气血经络通畅,在相应穴位进行温补,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可以驱散机体内伏的寒邪,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

  炎暑有尽,时光无垠,四季更迭的脚步悄然无声,秋风正启程,尽情拥抱这个夏日“最后的热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