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心脏支架植入后就一劳永逸了吗?心脏康复不容忽视

  • 文:转载:2021年10月18日《半岛晨报》A07版
  • 日期:2021-10-19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进展,接受心血管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加。但是,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并未下降,仍呈增长趋势。有的接受过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患者,生活质量并未明显改善,甚至有的患者再次出现心血管堵塞。“心脏支架植入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做好心脏康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七科张曙影主任告诉记者。

心脏康复应该从病因入手

张曙影主任告诉记者,最近,科室急诊抢救了一名冠脉支架三年后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心脏支架术后一年内按照医嘱在用药,但一年过后因为害怕药物长期服用的副作用,自行停掉了阿司匹林、他汀等药物,这成为导致二次心梗的重要原因。“临床中还发现许多患者单纯地认为,自己做手术下支架了,心脏不难受的问题就解决了,回家按照医嘱吃药就行了。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张曙影主任介绍说,放支架、吃药等都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暂时处理血管狭窄的问题,要防止疾病再加重、复发,一定要从根儿上预防。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吸烟和二手烟、糖尿病、肥胖、活动耐力下降、饮食和营养、熬夜和睡眠差、心理问题等。如果不能将这些因素管控好,只靠心脏支架,问题是得不到有效解决的。

有研究数据显示,放过支架的患者仍有20%~30%的概率会再次出现狭窄,甚至有的患者就在原部位再次狭窄。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与患者没有进行有效的心脏康复有直接关系。张曙影主任介绍,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脏康复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对于老年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经心脏康复治疗的患者5年病死率较非心脏康复患者减少21%-34%。

心脏康复的五大处方需要终生相伴

如何才能科学进行心脏康复,管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张曙影主任介绍,心脏康复有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和营养处方。按照医嘱吃药绝对不能少,这是基础,通常患者都能遵从;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戒烟戒酒,避免作息不规律、暴饮暴食等问题;要关注心理健康,有的人支架术后会出现焦虑、抑郁,不敢爬山,不敢运动,患得患失,一不舒服就怀疑心脏疾病复发,出现这些问题后,患者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要注重营养,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张曙影主任介绍,心脏康复是一辈子的事,但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所做的工作不一样。心脏的康复通常分为三期,其中一期康复是在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病情较重的不稳定期间,进行医生指导有心电监护情况下的康复训练。再有就是二期康复,也就是说从住院不稳定期转成到社区医院,或者是居家指导下的一些康复,这种通常也需要在一定的监护情况下去观察运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再有就是三期康复,三期康复应该是居家的长期康复。

专业学科搭建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平台

张曙影主任介绍,心脏康复是一门多学科、多门类、多形式的学科,囊括营养医学、运动医学、药物学、心理学及伦理学相关知识;涉及医院、社区、家庭等形式的康复。“心脏康复评估是个体化治疗有效与否非常重要的前提保证。”张曙影主任介绍说,评估工具主要采用无创手段,包括器械评定方法(心肺运动试验等)和徒手评定方法。部分患者可使用6min步行试验作为心肺运动耐力评估的方法。采用仪器、量表或徒手评估技术评估心血管病患者的无氧阈,对确定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处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七科在心脏康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专门的医护团队来负责。科室带头人张曙影主任早在1999年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预防心脏病学博士学位。2002年攻读心脏内科博士学位,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及心脏康复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担任辽宁省内科学会委员,中国心脏预防与康复联盟全国委员及辽宁省常委等职。经过多年的发展,科室已经实现心脏疾病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完美衔接,为广大心脏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