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

时光倒流、恍若隔世的远离感,只有走在这里你才会真正体会到

医院地下室与全院所有建筑物相连相通,总面积2210平方米。当年棚顶悬着直径40、50厘米粗的管道,每每路过不由地要低头,生怕管道碰到头顶。水泥铺设的地面,两侧是比较牢固的水泥,中间是一个一米左右深的沟渠,沟渠里是水管,水管上再铺设水泥石板,由于石板间衔接不紧密,80、90年代时,处置车、平车从这里推行时,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而棚顶的管道是汽管,每到冬天供气和科室消毒供气时,地下室棚顶的汽管会发出“嘶嘶”地声音,随之烟雾升腾,老员工说,当年走地下室,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灯光昏暗,会感觉黑暗要吞噬所有,莫名的紧张。


话说未改造前的地下室,还有个“恐怖故事”呢。医院未改造前一直设有太平间。经常会有尸体从地下推至停尸间。那晚,太平间的师傅同往常一样去科室推送尸体。长长的地下室里,由于路面不平,只听平车轱辘与路面摩擦“格拉、格拉”的声响,幽暗的灯光,拉长了师傅的影子。走着走着,老师傅眼看裹着白色床单的尸体像木乃伊一样,僵硬的坐起“复活”,吓得师傅浑身汗毛竖起大喊“诈尸”。喊声惊动地下室值班的其他科室人员,跑了出来一探究竟,老师傅惊魂未定的讲述着“鬼故事”。后来,大家发现是由于包裹尸体的床单一角被搅进平车的轱辘内,拽着尸体坐起。这个“诈尸”故事第二天就传遍全院,大家在哈哈笑过之余,也希望能早点改造地下室,让环境变得舒适。


2004年开始,医院着手外科楼、内科楼的改造,地下室焕然一新。现在如果你是第一次进入地下室,仍会觉得紧张,那是因为它的四通八达,因为它的年代感和它的神秘感。可是你一旦熟悉了这里,会觉得温暖无比。这里冬暖夏凉,阴雨天、飘雪天或是天寒地冻时,你不必从院外行走。无论是外科楼、内科楼、门诊楼、饭厅、妇产科楼还是地下停车场都任意穿行。不仅方便员工,转移运送患者时,这也是最便捷的路径。

新入职的年轻员工、好奇心强的患者和家属喜欢探寻地下室的神秘, “这里是临床技能中心、这里是药库、这里是什么。。。”、“听说地下室与大连火车站是想通的,战时可以直接运送伤员;还有地下二层,据说是战时长官的秘密作战会议室,从哪里可以探寻到?”。呃~~地下室绝对是隐形宝藏,勾起你探究欲望,或许找到宝藏“攻略图”的就是你!


听医院老人说,日本人撤离时,没有留下建筑图,所以管道的走向、铺设位置等都难以掌握。而在当时有个叫路德华的工人师傅,他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医院雇佣来的中国工人,在后勤负责管道的养护和维修。大家称他“活地图”。为什么呢?他不仅为人厚道,勤勤恳恳、聪明好学,而且暗自研究整个医院的建筑以及锅炉和管道管理及维修方法,逐渐把医院各楼内设置的各路管道走向都了然于胸。日本人撤离后,路德华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成了医院锅炉和管道维修第一人,所有管道上出现的疑难问题都要路师傅亲自解决,遂有医院建筑管理的“活地图”之称!

当年还有个小故事呢。医院成立伊始就有治疗用的镭锭(针),主要用于治疗妇科和皮肤科恶性肿瘤。1947年末,负责管理镭锭的日本护士撤走时将镭锭交于中国护理人员管理,交接时镭锭有不同型号共12枚,总量224毫克当量。接班的护士未经过镭知识的系统培训,对镭放射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甚了解,结果不小心将包在纱布中的一枚针落入下水道。当时还是妇产科医生的赵禁婪明白情况的严重性,她立马将后果告知那名护士。当事人得知后嚎啕大哭:“马上找路师傅!”路师傅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他首先确认了管道的走向,立即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停止了通向管路的供水。路师傅和梁师傅一起,采取了通过敲打发出来的声音辨别,以小水流将镭锭逼至净化池管道附近将其取出。至此路师傅在人们心中形象更高大了,有困难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