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记忆

眼前的不是全部,记忆的碎片被风轻轻串起,随着你的思绪,漫入心底,激起一片涟漪。

站在门诊楼前的你,完全想象不出,这里曾是一个小山丘,当年是院内的制高点。它高出其他地方约有一米,当时“小山”上设有一个塔状的储水槽,储水槽高35米,容积227立方米,为断水或防止其他意外时备用,储水槽的制高点当时也是整个大连市的制高点。


偌大一座山丘,只矗立一个水塔似乎 “大材小用”,院里于是以储水槽为中心,在小山周围进行了改造。建造了篮球场、排球场,供职工业余活动。中午和下班时间,这里是最热闹的,大家工作之余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伸展,血液流通,从而更加精神百倍的投入医疗工作。院内的各种球类比赛也在这里进行,每每赛时,各科室之间、党支部之间的啦啦队的声音响彻医院上空。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医院职工生活也很艰苦,缺粮少菜,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为了能让职工填饱肚子开展医疗工作,院领导决定自己开荒种地,选在如今旅顺中路的棠梨沟开荒办农场。医院派职工去养羊、养鸡、种蔬菜、种玉米。。。尽管如此,由于耕种人员数量、产量等所限,农场只能提供一部分食物,职工工依旧难以饱腹。为解燃眉之急,院领导再次决定,毁掉“小山”上的体育设施,翻地种红薯。


当时开垦小山约有80多亩地,各党支部成立劳动小组轮流去除草、浇水管理,到了秋收的时候,则以支部为单位分红薯。科室人员将分得的红薯拿回科室,根据科里的实际人数分堆发放。

你会问“为什么分堆发放,医院每个科室都有体重秤为什么不用呢?” 因为医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凡是医用设备都不允许非医疗使用。护士办公室的人体秤,是供患者测体重和身高用的,大家谁也不会去违反原则,所以只能大概分堆发放,不过别看人人肚子不饱,但谁都不会去计较斤数。

其实那个年代,医生有很多便利条件买到特供产品,但是大家都不搞特殊。因为医院本身是为铁路职工和家属服务的,在服务的过程中会结识在铁路上工作的各类人员,科主任出差坐火车,餐车厨师长都认识,并且有特供面包,但是不管如何游说,没人去买。那时的人身上有一种精神,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而且无怨无悔。


转眼100多年,随着医院的发展,门诊量的增加和科研教学需要,医院决定建立独立门诊教学楼。经过反复考察讨论,选定“小山”处,并要求新楼在造型风格上与老楼保持一致。新楼由大连建筑设计院和日本设计院联合完成设计方案,大楼延续整体医院风格,外观参照外科楼,内部按现代医疗流程设计。建造前,楼砖成了建设新楼的头等难题。医院曾找国内多家大型厂家,均无法做出与老建筑相似的墙砖,后来在一家日本仿古砖生产厂家那里找到希望。这个楼砖一块砖有三种不同颜色,经过一年调试,11个批次样品,才制作出与老楼相仿的墙砖。

新门诊教学楼于2012年2月开始施工,历时2年。


2014年1月试运行,原主楼内的急、门诊全部迁至门诊教学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