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时光流淌,我们在成长

  • 文:陪检中心 宋丽
  • 日期:2019-08-20

2007年7月,我从一名实习生终于成为一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正式员工。那天,我在护理部等候来接我的护士长,不知道自己会去哪个科,心里跟敲鼓一样兴奋忐忑。当看见我特别喜欢的护士长来领我,说“走吧,你从今天开始就是我的兵了”,我高兴地在心里鼓起了掌。

神经内科,我的第一个家。我的老师说,神经内科又忙又累,但是干好了,以后去哪个科你都是最棒的。诚不欺我,真累,也真学东西。我刚来那年,医院病房改造装修,带着患者楼上楼下做检查,我的燕帽里都是汗。我和同学说,这里工作条件真辛苦,什么时候有空调就好了。不久,病房装修完,淡绿色的墙壁和门,配着淡绿色的被服,整体清新又迎着朝气。空调有了,但是护士背后的汗仍然在,甚至在下班前,护士服背后形成了一圈白色的盐晶。我跟着神经内科的老师们学着业务,学着标准护理操作,学着专科疾病知识,学着她们一趟趟巡视病房,一趟趟给患者翻身、擦脸、梳头、换衣裤。我的起点是:干最基础的床边护理;老师教给我的是:护士不是坐在护士站,而应该站在患者床头。

老师们的习惯,在日以继夜的相处中逐渐变成我的习惯。患者不是患者,变成一个个躺在病床需要照顾的朋友亲人。

给一个脾气不好的爷爷做口腔护理,我用止血钳夹着棉球把老爷子牙齿上厚厚一层牙石撬下来,让他的牙龈“重见天日”。家属在一边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不知道脏东西如果在牙齿上存久了会变得跟石头一样硬。爷爷舌头舔着光滑的牙齿,之后再没对我说一个“不”字。

给一个二百斤的大娘翻身,家属不得要领配合不上,我把大娘身体摆正,一手一个翻身垫的褥角,一用力就能把大娘侧过来。这个技巧我教给家属,他们在医院靠我们,可回到家就得靠自己,如果把我会的教给家属,回家后他们也能轻松一点。

抢救一位恶病质窒息患者,患者一脸青紫,张嘴闭眼喘不进气。医生到场后再次劝家属同意给患者吸痰,说明这是抢救而不是普通治疗。我早早就把仪器备好等在床边,家属看着患者因缺氧而导致的抽动和青紫的皮肤,终于相信患者还能救活。医生和家属站在床头看着我吸痰,满脸的紧张和希冀。我手中吸痰管左右旋转上下提拉,须臾后,患者一口气吸进去,满腿的大理石斑逐渐退去。眼见要离开的人又回来了,一根吸痰管救了一个人的命,护理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2010年,医院脑血管病科变成了神经内一科、神经内二科,神经外一科、神经外二科。我成了一名脑外科护士。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标准,护理服务更细更具体。神经科新开展的介入治疗做得越来越多,医院其他科室的发展与创新也轰轰烈烈。医院建起了崭新的内科住院部,后来,新门诊大楼建好,我们眼见医院日新月异。闲时从中山广场走到医院,穿过外科楼走到华佗像前,再环顾外科楼、门诊楼、内科楼,医院建筑古朴中透着新锐的气势。经碧塘旁小路,嗅海棠下幽香,穿小花园曲径行至东楼,再从内科楼3号门逛至内科楼中庭,抬头从中庭穹顶能看见湛蓝的天。

好的护士必然也是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必然是医院支撑医院不断前进的力量。几年后,我离开了神经科,成了新人口中的“老师”。带新人的时候我说过,如果你学得扎实,患者和家属的不安会变成放心,焦虑会变成配合,否定会变成信任。当患者家属站在病房门口,只为等你去吸痰时;当患者问自己吃的是什么药,你不用看处置卡就能一一告诉他时;当患者换尿管怕疼,一看是你就放心时,那时,你才真正有了作为一名护士应有的价值。

时光在流淌,我们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