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不忘初心•榜样】天下没有远方 人间都是故乡

  • 日期:2019-07-17

2016年5月的一天,见到党支部下发的援藏报名通知文件,于军同志觉得自己符合要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给自己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他当即决定报名。2016年7月19日,作为大连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一员,于军开始了他的援藏征程。

那曲索县位于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处怒江上游的索曲河流域,平均海拔4100m,年均气温只有1.5℃,自然条件恶劣。

从大连到索县单程最快需要两整天。进藏后的首要困难是高原反应。索县气压及含氧量均为大连一半左右,剧烈头痛以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胸闷、心脏随时要跳出来的感觉,可谓“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当地没有自来水,只有一条从后山草坝子引来的水管,水时有时无,经常三个月里有水时间不足两周,因此,要用大水桶储水日用。供电也是很不稳定,房间里备足了蜡烛以防停电。手机只有2G信号,在他归连前的几天,索县才通了4G网。

索县共2镇8乡,人口5万,县里的两个大医院索县人民医院和藏医院,医护人员严重不足,每天在院的也就几个人,再就是乡镇卫生院的乡医了。

当地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医疗环境并没有动摇于军,他从决定援藏的那一刻就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对任何困难都不感到意外。他说:我初衷就是在西藏索县全身心奋斗三年。随着工作的开展,他渐渐适应了这份责任,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和信念,不断践行着自己的初衷和共产党员的誓言。在医院管理、药局规范化、文书制作、援藏工作队微信公众号管理维护、内地赴索县团体的健康保障等工作中,他发挥着自己全部热量能力,展现了一位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于军说:“在索县,我不只是药师,穿上这身白大衣,我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当地百姓就叫我医生。脱下白大衣,我还是一名代表大连、代表中山医院,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援藏党员,只要需要我的,能做的,做就是了!”

2016年10月13日,他随水文科考团一行4人沿怒江上游支流安装/读取水文资料,一路落石、塌方,险境百出,遇上泥石流扛着设备步行了三公里到达目的地……

2017年6月3日凌晨,接到紧急指派,他和另一名医生立即带上两车药品紧急赶赴邻县参加集体卫生事件处置,冒着大雨,翻越皑皑雪山,用了两个半小时到达后立即投入工作,经过近4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任务。

2018年7月30日,由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赵德伟教授带队的医疗队抵达索县。于军与医疗队一起,连夜为近三百名患者进行了义诊,为医疗队筛选病人进行术前准备。次日,医疗队的医生们克服手术条件及身体不适等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4例骨科手术,还救治了一位几十公里外赶来的急诊患者。

2019年6月底,于军同志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三年里,涉险、涉水是常事,几次出现生死一线的情形,从一开始的心惊胆战,到后来慢慢习以为常,也就不那么惧怕和在乎了,反而越来越有种自豪感。于军说:“这期间我苦点难点没什么,只是让家人多了担心和牵挂,执行紧急任务时,经常没有信号或者长时间设备没电了,家人联系不上我就以为出事了。”中期轮休回家时,父亲病重手术,当时他可以申请停止援藏,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再次启程,以至于父亲离世时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这些,他有些哽咽,但语气坚定,“我不后悔,因为我是发自内心的做正确的事,我知道,父亲会理解,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

尿酸高了、心脏大了、人苍老了也变傻了。据说,这是援藏归来的体检结果和亲友们的评价。是的,三年的不平凡经历沧桑了他的容颜,丰富了他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发扬了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年,他已经把索县当作了第二个家乡,风里雨里为索县人民的身体和生活保障保驾护航,“那曲市和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是对他工作的肯定,与当地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是他来之不易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采访的最后,于军同志拿出了一张临行前他和当地小朋友的合影,“你看,这水汪汪的大眼睛多么纯洁美丽”。才回家没几天,他便开始想念索县的山水和淳朴人情,他说:“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