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信•望•爱

——记我心目中的王卫明老师

  • 文:曲振安
  • 日期:2019-05-28

圣保罗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最重要,信,望,爱。我觉得我能看到对这三个字诠释最好的地方,就是在医院里。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骨科研究生,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学习的三年里,我深刻认识到这份职业的责任,我们在用专业知识扮演着上帝,要保证自己别有恶魔之手,任何一位医生在手术台上的时候,都不会因为别的事放弃抢救生命。

古人云,人生之幸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而我幸得一位“良师益友”, 我的研究生导师——王卫明教授。我深刻的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含义,所以我总喜欢称他为师父。三年的相处,他教会我“机会都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的道理,让我明白“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正涵义,真正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师父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我将师父的教诲总结了八个字“甚解 敏行 明仁 济世”。

所谓“甚解”便是严谨的求知态度。师父教育我医学是个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科教研工作中求真、求精、求甚解。每周二的下午是科里文献汇报的时间,无论多忙师父他都会准时坐在示教室的第一排听取师兄弟们研究方向的文献翻译及总结,同时纠正大家翻译文献时的不足,这种融入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营造了科室团结的氛围。厚积薄发,2018年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历时半年翻译的第一本书《膝关节重建外科学》顺利出版发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过程是煎熬的,收获是丰盛的,当这本书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先苦后甜的真谛,更是深刻的体会到了“甚解”对于医学的重要意义。

所谓“敏行”便是熟能生巧的技艺。师父教育我外科医生需要实践出真知,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动手能力强是外科大夫的优良传统,因此要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更好地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相比于传统教育,我倒是觉得师父他对我们的教育更偏向西方化,这大约和他在国外的留学经历也有一定联系。他总是告诉我要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一个有心人。技能方面,师父要求严格,每次配合师父手术时,师父总是提醒不应只是机械化的看,而应该用心去琢磨。每一名合格医生的成长轨迹都如此,我们可以犯错,但不能同一个错误犯两次。而在专业理论提升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上海ISACOS国际运动医学大会、重庆国际运动医学大会、杭州中华骨科论坛、膝关节镜手术技能培训班等等,参会、发言、动手操作,这一切极大的提升了我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期盼,让我认识到“去伪存真,流沙成金”的内涵。

所谓“明仁”便是博爱的胸襟。师父教育我医者仁心,医术乃仁术。作为临床医生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我们这个职业应具有的操守。他说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能够看好病人的疾病,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技工,微笑服务那是小case,是应该做的,根本不应该提到评比的标准里。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要看好病人的病,还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而我们大多走在这条路上。但他希望我们能够做到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明仁”应该就是师父的缩影吧。

所谓“济世”便是悲天悯人的心。师父教育我医者之使命即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记得2018年年末,我的一个患者徐阿姨因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住院治疗,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其他医院做过手术,但效果并不理想,1年多没办法负重行走,比起身体的病痛,精神上她的态度要消极的多。在制定术前计划时,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年龄以及家庭收入情况,师父决定取患者的腓骨远端代替钢板进一步加强固定融合的踝关节,一方面患者年龄较大,腓骨对于她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自体骨可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患者省下很大一笔治疗费用。师父对待不同患者都会有针对性的作出最为恰当的术前计划。这让我明白了治病救人时不能单纯的选择标准化治疗方式,个性化治疗才是趋势。

作为学生,师父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从他身上学习医疗技术仅仅是一个方面,他更是我们道德的楷模,师父把运动医学事业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把病人看的比自己还重要。师父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对我的言传身教是我最宝贵的收获,帮助我在医学之路上走得扎实、坚定。我定不辜负师傅的良苦用心,努力做一名甚解、敏行、明仁、济世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