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以各级重点学科的强大实力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 文:转载:2019年4月11日《大连日报》A04~A05版
  • 日期:2019-04-11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着110多年的历史,是辽宁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之一。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秉承“不求多、但求精”的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院”,着力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多年来,医院在紧紧把握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发展的同时,整合优势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以强势学科带动全院,使得现有的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以及特色专科蓬勃发展,大大提升了医院对危急重症的诊疗水平和患者良好的就医感受。

【骨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占据学术高地引领技术前沿

中山医院骨科团队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无论在治疗技术、科研能力、专家实力、学科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骨科开放床位420张,团队成员221人,其中医生近100人,高级职称近70人,硕士以上人员占医生比例为75.6%,博士人员占比34.9%。下设12个病房,10个专业组,包括关节外科组、显微修复组、脊柱外科组、运动医学组、创伤骨伤组、手外科组、骨肿瘤组、小儿骨科组、中医骨伤组和康复医学组,配有中药制剂室1个、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工程学实验室”各1个。

据骨科副主任郭林教授介绍,骨科坚持“单病种负责制”,有重点、分层次地建设学术梯队。骨关节一科开展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系列保头治疗、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进行关节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加盖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让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治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骨关节二科开展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小切口3D打印技术膝关节置换术、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切除重建术等领先技术;脊柱外科(骨三科)开展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运动医学科(骨四科)开展肩袖损伤、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踝关节不稳等运动损伤的关节镜治疗。创伤骨科在东北三省率先开展跟腱断裂通道微创吻合术、在辽宁省率先开展床边镇痛骨折复位术、各种复杂骨折的手术治疗等,并率先在大连市开设了小儿创伤骨科病房。中医骨伤科开展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系列中药治疗四肢骨折。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整套包括康复机器人、水下跑台、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先进康复设备,在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骨折、运动损伤等康复治疗上有着成熟的模式及技术优势。骨质疏松科作为国家“骨质疏松范化诊疗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可针对不同类型骨质疏松症实施个体化综合性防治。

医学强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力。中山医院骨科依托“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骨科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实验室面积4200平方米,总人数67人,其中固定科研人员22人、专职管理人员4人、外聘客座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科研人员35人,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41人。拥有层流净化细胞工程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学实验室、基因测序与分子病理实验室、材料测试分析实验室、化学气相沉积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等,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代谢组学联合实验室,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建立了“中美基因检测实验室”。近年来,骨科科研实力与临床能力同步提升,实现了多项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上,赵德伟教授原创性提出“显微修复与再造”理论,研创出“带血运骨瓣转移重建股骨头”的系列治疗方法,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在全国首创完成了中国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调查;在世界上首次明确提出在股骨头内的重要血供结构EAN,该理论推翻了股骨头内多来源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赵德伟教授还带领骨科团队研发了具有中国多项自主产权的多孔钽金属,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并原创设计了多孔钽棒联合带血运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式。在国际上首次将生物可降解纯镁金属应用于骨坏死带血运骨移植临床研究等。学科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卫生部公益项目各级科研立项7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600余篇,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近30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自1998年开始,中山医院骨科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学习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新技术演示,探讨国内外骨科领域的新进展。学科还承办了中国工程院膝关节高峰论坛、海峡两岸生物医用材料论坛、国际骨科高峰论坛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及骨科医师分会学组等高水平学术会议。2015年,学科牵头成立了“可降解镁植入物临床转化创新战略联盟”、2018年成立了“国家骨坏死诊疗联盟”。2018年,中山医院骨科凭借强大实力,获得了2019年ARCO年会、2019年国际生物材料交流会暨中国生物材料大会的举办权。今年5月和8月,两大学术盛会将在中国大连隆重召开。中国CFDA官员、美国FDA官员、两院院士、国内外众多材料界及医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将莅临大连,给大连市、辽宁省乃至全国骨科学、显微外科学以及新型生物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肿瘤科】辽宁省临床重点学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大连市医疗名科 打造综合诊疗模式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中山医院肿瘤科是辽南地区唯一一个集放疗、化疗、介入治疗、基因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热疗及心理治疗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这种诊疗模式,符合当前世界诊疗体系,领先国内肿瘤专业。一体化、全程化、无缝隙的诊疗模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计划地为患者提供系统治疗,避免肿瘤患者四处奔波。

医院肿瘤科学科带头人王若雨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肝癌放射肿瘤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放射粒子专委会副主委等,获辽宁省第九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大连市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人选,大连市第五批优秀专家。王若雨教授在肿瘤界承担起的多个重要角色与职责,也从侧面体现出王若雨教授带领的中山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团队的雄厚实力。科室成为我市首家应用粒子植入治疗癌症的肿瘤综合诊疗中心,早在2000年,王若雨教授就率先在省内开展了低剂量率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的近距离放疗。肿瘤科在大连地区首次利用数字化3D打印模板导向技术,成功地实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实现精准穿刺、精准复位、精准植入,使剂量学方面质量控制得到严格保障。目前,粒子植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肺部、肝脏、胰腺、盆腔、腹膜后、前列腺等实体肿瘤,近期局控率可达90%以上,尤其是肺部肿瘤局控率高达95%。

精准医疗的本质是对每个患者整体病程进行动态的全程管理,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规划患者的治疗方案,不仅需要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也需要“高大上”技术的支持,其中包括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项目及炙手可热的基因测序。科室率先在我市建立了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并在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开展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以及高通量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目前已经进行了乳腺癌、消化道肿瘤、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疗效评估,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肿瘤科自成立以来,勇于突破传统治疗模式,通过各科独立分离再以专科设置组建的形式,不断打造升级,将个体化治疗与综合性治疗进行科学整合,不断引领大连市肿瘤综合性治疗方向,开启了肿瘤精准化、微创化治疗的新时代。肿瘤科凭借其全面的技术实力,成为辽南地区肿瘤综合诊疗的先行者,并得到百姓和患者的认可、信任。

【急诊医学科】 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大连市医疗名科 医教研齐头并进提升大连急救水平

2003年,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16年来,学科带头人路晓光教授带领整个团队开拓进取,成为辽宁省及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并陆续获批为大连急救医学培训中心和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辽宁省急诊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急诊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联盟成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会副主任委员及卫生应急医学分会常委单位。2012年学科成为大连市唯一的急救医学培训中心;2015年被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授予“腹部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心肺复苏研究所”、“心肺复苏研究所所长单位”及“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唯一的急诊专业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同年获得大连市“医疗名科”。

科室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急救队伍,其救治水平和研究能力处于辽宁省和全国同级同类医院前列,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救治手段,能在急诊状态下独立开展紧急插管术、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深静脉导管留置术、心脏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严重复杂创伤的综合处理等相关诊疗技术。科室在东北地区独家开展了腹部按压心肺复苏。路晓光教授介绍说,这项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能够避免造成肋骨骨折等并发症,充分发挥“胸泵”和“肺泵”的作用,真正达到了心肺复苏并举的目的。此外,2015年科室实施的“大急诊”方案,使诊断准确率和急救成功率大幅提高。目前,中山医院急诊医学科已形成以“复杂、严重创伤诊治”、“急腹症诊治”、“心脑血管急症介入治疗”、“危重病救治”及“数字化灾害医学建设”为特色,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于一体的急救诊治和急诊医学培训中心。

“科研来自于临床,更服务于临床”是学科带头人路晓光教授提出的科研思路。围绕大黄附子汤对失血性休克及其并发症防治、重症胰腺炎急性肺损伤防治问题,科室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辽宁省与大连市等各类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项,主编与参编多部著作,撰写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同时,科室承担多所院校不同层级的教学工作。引入并推广TBL教学法,融教学与实践于一体,倡导研究型理论学习活动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国内急诊医学本科教育现状,建立了急诊医学网络教学系统、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基于问题的研究探索平台,创建了大连大学急诊医学教学资源中心。科室每年接收大量来自基层机构的人员前来进修学习,通过推广急救医学领域许多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了我市急诊急救整体医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大连地区百姓。

【康复医学科】 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大连市医疗名科 独特技术理念确保快速康复

中山医院在上世纪初就开展了康复医学工作,当时称为物理疗法科。2008年,科室被确立为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大连市首批工伤康复定点医疗机构,为当时大连市三甲医院中唯一一家。2009年,科室正式更名为康复医学科。一年后获批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是当时大连市康复医学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2012年,在大连市建设医疗软实力项目中,科室获评为大连市脑血管病康复基地。2013年,被确定为大连市首个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积极推进大连市地区康复医学质控体系的建设,促进大连市康复医学专业协调发展。2016年,科室获批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在大连市“三名”工程评选中入选“医疗名科”,成为全市康复医学科中唯一入选单位。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康复科始终走在大连市前沿领域,专业能力接轨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科室一直秉承“以病人为中心、功能为导向的完整、快速、无痛、精准”的康复理念,为患者提供独具特色的康复治疗。学科在神经康复、心肺康复、骨科康复治疗上都走在大连市前列,尤其是在我市率先开展的骨关节康复,始终保持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科室依托医院国家重点专科——骨科,创新性地提出“6+3”康复模式,即姿势评估、运动模式评估、运动控制评估、呼吸模式评估、局部肌肉平衡评估、其他评估6个评估模块,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筋膜系统3大整体系统结合起来的康复模式。从以康复手段为中心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方案,在运动损伤、创伤骨科、手外伤、脊柱疾病、各种关节置换康复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将康复提前至术前,以减少术后功能障碍,从而实现快速康复;在疼痛处理方面,采用口服药物、物理因子治疗、运动疗法、神经阻滞等多种手段,使患者尽量减少疼痛甚至达到无痛,真正实现骨科无痛康复。

对于康复医学而言,设备的先进程度往往取决于理念的更新速度,因此,在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能够使用到国内领先的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等速训练机、上下肢机器人、水下跑台、下蹲系统等各种先进设备,康复过程不断被量化。深厚的积淀让康复医学科的科研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十分突出。近年来,科室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及科技部项目3项,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及市局级项目多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0余篇,国家级及核心期刊收录论文50多篇。

【肝胆外科】 辽宁省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微创专业技术团队让肝胆病诊疗更精准

中山医院肝胆外科,作为辽宁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中国胆石病防治专科医联体东北地区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保胆培训基地,已成功开展肝胆领域各种高端微创手术,逐渐形成了以尹家俊、马岳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具有强大实力的肝胆腔镜、胆石病微创专业团队。凭借引进新技术、开展新疗法,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微创外科经验,逐渐确立了肝胆外科在本地区的技术领先地位。目前,科室开展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胆道子母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超声介入等前沿微创技术,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三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技术、治疗性ERCP技术(ERBD、ERPD、EBMSD、ENBD、EST+取石术等)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肝胆外科的微创技术,已成为医院的特色科室。自2005年在院内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手术以来,至今已有万余例患者受益。在尹家俊教授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在早期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全腔镜半肝切除术”,使腹腔镜微创手术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在此基础上,肝胆外科紧跟国内外先进水平,广泛开展了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切除、半肝切除、肝三叶切除、尾状叶切除及各种胆道结石等复杂胆道手术、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同时在胰腺癌和外科减重手术等复杂手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肝胆外科已成为大连地区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完善先进的临床科室之一。此外,科室学术氛围浓厚,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获国家、省部、市级科研基金、博士启动基金及科学进步奖多项。多次举办腹腔镜技术高峰论坛及培训班。

胆石病微创外科是大连地区三甲医院中唯一以胆石病防治为主攻方向的专科。在马跃峰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始终贯彻微创外科的治疗理念,依托本学科先进的内镜设备,以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内外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作为主要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向,其中内镜微创保胆取石、取息肉及十二指肠镜(ERCP)取胆管石技术已享誉大连。科室在我市率先开展经皮经肝胆管穿刺胆道镜取石术(PTCS),使得数百名不适合手术的胆石病患者取出了胆管、胆囊结石。同时,科室与国内多家著名医疗中心建立联系,广泛开展医疗技术和医学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连续9次举办“全国肝胆胰外科高峰论坛”。科室承担科技部课题、辽宁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项目、院长基金等多项科技项目。取得发明专利30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SCI收录20篇),获得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奖(科技部)、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大连市科技进步奖等。

【护理医学科】 辽宁省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打造卓越护理品质

“温暖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贴心的帮助”,已经世代传承、潜移默化成为中山医院护理人特有的服务文化与品质,学科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信任感、获得感,打造一支与国际接轨、有温度的专业化护理队伍。

依托信息手段,落实精细化管理是中山医院护理团队的一大管理特色。借力医院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HIMSSEMRAM6级等医院信息技术平台,先后开发了护理管理和临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率先在全市实施护理电子档案管理、护理记录无纸化管理、护理质控信息化管理、门、急诊系统护理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模块,大大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了护士安心、患者放心。以大数据为支撑开展的决策分析使护理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

多年来,中山医院护理团队不断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打造专业化团队,先后成立了静脉治疗、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及VTE等六大专科管理委员会,依托各大专业委员会进行系统规范的专科培训,培养院内专科护士300余名,有效提高专科护理质量,促进各专科护理达到同质化管理,带动全院护理品质的提升。护理部独创的国内首个“外周和中心静脉治疗评估表”对病人合理、安全使用静脉器械、药物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医院以“践行标准、评定安全”为题参加首届全国医疗标准执行竞技赛,获“十大人气案例”。两名护士荣获“2018青年静疗领航者优秀案例”。今年,护理部还将举办国际化护士培训,向全国招收学员,邀请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先进护理理念、方法,搭建国内和国际接轨的桥梁及交流的平台,通过不懈努力,不断打造卓越的护理品质。

中山医院护理部纪代红主任说,我们在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的同时要融入人文关怀,重视患者及家属心理感受,为患者提供精心有温度的护理服务。近几年,在医院“三创”思路的引领下,开展服务创新项目300余项,“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应用”、“应用叙事护理对肿瘤晚期病人心境与状态群的管理”、“病房—门诊—社区—家庭”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家庭病床科与养老服务机构结合的护理服务模式”“多种形式延伸护理服务满足聋哑人多元化需求”等多项服务创新项目都践行了护理人文关怀,使“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护理工作目标得以充分实践。

近年来,学科以科研思路解决临床问题,共主持及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立项50余项,获辽宁省及大连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7项;发表SCI文章3篇,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30篇,中华级杂志46篇,国家级论文235篇;13项新技术分别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其中多项专利在国内及省内推广使用;主编、参编著作8部。先后荣获全国“优质护理先进病房”、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大连市“卫生系统护理管理先进单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心脏中心】 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高精医疗技术守护百姓生命

2015年,中山医院心脏中心成立,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心脏中心无论是在人才引进、设备更新还是专科建设、新技术开展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心脏中心设有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结构性心脏、CCU、心脏外科及心脏重症8个临床亚专科,并拥有独立的心脏超声室、心电检查室、2个心脏导管室、心脏康复评估系统,建立24小时心脏绿色通道。科室总床位260张,年心脏住院病人约1万人次,年心脏门急诊量约6万人次。

心脏中心针对心脏疾病的诊治需求,引进了多名心脏治疗专家,目前,在学科带头人张树龙教授的带领下,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梯队,硕士学历以上占90%,博士学位32%,在国家级和省市专科分会任职10余人,包括国家级学会常委及委员,省市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及委员等。依托这些人才,中心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其中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房速、房扑、室性心律失常;针对心衰的CRT治疗;针对心脏猝死的ICD治疗以及综合管理;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兼容核磁的起搏器已占据80%;三维标测与X线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的心脏介入手术;血管内超声及旋磨技术指导下的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复杂心脏瓣膜病联合手术,一次手术包括双瓣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左房血栓取出术、左心耳切除术、三尖瓣成形术五个技术,挑战了心脏外科的技术巅峰;心脏His束及左束支起搏,开辟了心衰治疗的新途径。

2017年,心脏中心获批了国家级胸痛中心,为了对接胸痛中心,成立了心电会诊中心,该平台不仅可以适时监测救护车上的状况,提供及时的心电诊断,还搭建了一个心电大数据平台,为进一步结合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研发人工智能心电诊断系统奠定基础。依托心脏中心强大的综合实力,由中国心脏协会发起的远程心脏教育中心落户中山医院。此外,心脏中心还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开辟慢病智能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心脏疾病等慢病患者在家就能完成诊断和药物干预。2018年,心脏中心获批国家级心衰中心。

此外,中心科研工作的展开,也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内外横向课题2项,国家级横向课题5项,承接“301医院十三五课题”一项,参与多项科技部“十二五”课题及多项国际临床试验研究,省市级课题20余项,已发表科研论文700余篇,参与著书5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

【血管外科】 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早期创建团队如今技术领先

1993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在我市率先成立;1994年,“下肢血管旁路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获得成功,血管外科成为大连最早开展此类手术的科室,也标志着它正式起步。多年来,血管外科一直走在技术创新前沿,紧跟国内外先进血管外科诊疗技术,成为目前我市血管外科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

血管外科不仅成立较早,在团队人员的构成整齐上、学习经历的丰富程度上,也是其他团队无法比拟的。在学科带头人邢壮杰的带领下,科室输送了多名医生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301医院、北京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交大第九人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行研修,逐步成为了一支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技术团队。2004年,科室在大连市率先成功完成“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也更加技术成熟,科室发展再上新台阶;2005年,科室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2006年,成为辽宁省最早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内膜狭窄”的科室,血管外科发展进入更高层次,达到国家级水平;2016年,在大连市率先独立开展“主动脉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随着不断开拓进取,科室治疗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涵盖了下肢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动脉等,堪称“从头到脚”,从腹胸主动脉到内脏动脉,覆盖了全身各个领域。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治疗范围,血管外科都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血管外科还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多项,每年开展国家级、省级或市级继教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多年来,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在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影响逐渐提升,规模逐步壮大,推动了我市血管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

【呼吸内科】 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

以高超诊治能力让患者“自由呼吸”

中山医院呼吸内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呼吸内科团队以高超的诊治能力、过硬的专业素养、杰出的科教成果,成为集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

为了给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科室进行呼吸疾病亚专科建设,学科目前设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感染性疾病、肺栓塞及肺间质性疾病4个亚专科方向,每个亚专科均有1-2名学科骨干。根据我国慢阻肺发病率逐渐升高的情况,呼吸内科主任裴复阳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长期管理工作。建立慢阻肺患者的病历档案,为临床研究积累资料;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主动预防疾病的意识;举行患者联谊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进行吸入装置的培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建立慢阻肺患者的微信群,方便患者可以随时进行病情咨询;制作呼吸功能训练操视频,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率先在我市利用“云平台”实施慢阻肺患者家庭无创通气的管理工作,实现慢阻肺家庭无创通气的监测、指导工作及资料收集。近3年来,形成了规范、系统、完善的慢阻肺管理体系,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室常规开展了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镜肺活检、经皮肺活检、肺功能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弥散功能检查、过敏原检测等技术。其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开展,缩短了慢性肺脓肿、合并顽固感染的支气管扩张症、卧床患者的肺部感染等顽固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科室购置的高级组合式肺功能仪是国内乃至世界上先进的设备,是目前临床上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项目,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的评估,为麻醉评估及术前术后呼吸道的管理及评估提供有力依据,也成为了呼吸疾病的筛查、诊断及监测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科室先后选派医生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著名医院进行了专科学习与培训。学科还将慢阻肺和肺间质纤维化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先后获省、市的科研资助,并获得多项奖项。目前,参研国家“十三五”的有关慢阻肺方面的研究。

多年来,呼吸内科的医疗救治水平处于大连市领先地位,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较高的诊疗水平、良好的服务理念、舒适的就医环境,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及疑难患者明显增多,承担多家市级医院的会诊工作,并且承担周边地区患者的网上会诊及转诊工作。

【口腔科】 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大连市医疗名科

发挥综合优势创新特色医疗

中山医院口腔科是大连三级甲等医院中最早成立的口腔科,也是大连市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王学金教授是辽南地区唯一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口腔医学会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医学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学金教授带领团队探索创新,将科室打造成为大连市口腔业界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后,科室引进博士、硕士10余人,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成为大连市区综合医院中仅有的两个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大连市口腔科唯一的名科、大连市首批口腔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器械临床试验基地,成为国内大学附属综合医院一流的口腔科,王学金教授被评为“大连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优秀学科带头人”。

目前,科室下设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修复科、正畸科、种植科、口腔影像科6个专科诊室,达到全国综合医院先进、省内领先水平。现有门诊椅位31张、病床10张,拥有口腔CBCT、根管治疗显微镜、牙周诊断仪和治疗仪、口腔数字化扫描议等世界一流的高端、精密设备,开展了MBT技术和微种植支抗在矫治错牙合畸形中的联合应用、隐适美等隐形较之技术、台转换种植牙技术、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正牙、种植牙、牙周组织再生等多项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领先医疗技术。

依托于综合医院的优势,在医院内部多学科、多科室协作的平台基础上,口腔科可以为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同时,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同时,口腔科还可与综合医院内相关科室合作,为口腔患者提供特色医疗服务。科室还开展了BPS功能性全口义齿,深受老年患者的喜欢。近期开展的口腔扫描技术应用于临床,使印模更准确、更规范、更舒服,缩短了义齿加工时间,提高了科室数字化水平,具有很强大社会影响。

科室积极参加各专业学术活动,掌握和熟悉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把先进的专业技术成果尽快应用于临床工作中。科室多次选派专业人员到美国Central 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TaxasA&MUniversity,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九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和学院学习,使得团队的医疗、科研水平跃升一个台阶。全科共承担国家、省自然基金,省教育厅项目、市科技局计划项目,市卫生局课题,大学课题,院长基金等2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7篇。获国家、省、市科技奖励多项。同时,科室一直致力于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的带教工作,培养口腔专业本科生上百人、硕士研究生20多人。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也得到长足大发展。团队人员学术地位也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可。目前,口腔医疗、护理中涌现出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术骨干,其中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委员、省口腔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