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使命担当 为“健康大连”助力前行

  • 文:转载:2019年1月7日《大连日报》A12版
  • 日期:2019-01-11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继续深化“三依”、“三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新思路,把握全年,重在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理想成绩。作为拥有着110年厚重历史的百年医院,中山医院始终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多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不求多,但求精”的医院特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促进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文化、服务等各项工作共同发展,为“健康中国”“健康大连”助力前行。

【引人才】 凝心聚力 不断推动学科全面发展

近年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医院特色的人才兴院、强院之路。医院将人才作为推进医院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科领军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建设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2018年,医院引进知名学科带头人3名,接收博士、硕士43人,学科梯队建设日益完善;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成果突出,目前在站博士后29人,获博士后科研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11篇。院士工作站通过了本年度国家认证,并获“辽宁省示范院士工作站”称号; 4名教授分获“国之名医”、“辽宁省名医”称号。多名专家分获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

同时,医院通过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认证、中国心衰中心认证、辽宁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认证,骨外科在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位列全省第一,并获得辽宁省教育厅2018-2019年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境)外培养项目;生殖中心、血液病治疗中心建设接近尾声,2019年上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

多年来,医院从理念、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成立了人才学科建设部,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工作充分结合,专门负责落实医院对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部署,并结合医院发展需要,分析医院不同时期人才需求和人才社会方面的待遇情况,及时调整医院的人才政策。

借助人才力量,医院的品牌学科、高端技术、特色项目等发展优势突出,学科综合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医院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举办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学习班,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教学基地;2015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成立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经省科协批准成立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医院先后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学科带头人30人、博士87人,培养博士19人。逐步形成了以国家临床重点项目骨科为龙头,以急诊医学科、康复科、胆道外科、心内科等省、市一级重点专科为支撑,以甲状腺乳腺外科、妇产科等为特色的颇具影响力的医疗团队。

【铸文化】 知行合一 努力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积蓄力量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整体形象和发展理念的综合体现,是根植于医院深处的所有医务人员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始终坚持以百年医院文化底蕴为基础,传承历史文化,吸纳现代文化,全面推进医院核心价值文化、廉洁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文化体系的构建,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

医院提出“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德引导,以制规范”的管理理念,对员工的管理中高度重视道德引导,激发员工内心向善的情感,着力于人文素养、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唤醒每个人的主体意识,发自内心的热爱事业,真正形成自觉自发、自觉自愿为患者服务的工作状态。并以“至诚、至信、至尊、至爱”的服务理念为指导,打造人性化、科学化、持续性的服务文化,让其成为每位员工所认同的行为习惯。医院还专门建立了廉洁文化教育园地,倡导廉洁自律风尚,筑牢拒腐倡廉思想防线。同时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把医院文化融入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中去,促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此外,医院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融入人文元素,为患者和员工打造温暖的就医氛围。

近年来,在医院文化的引领下,中山医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两个效益”显著提高。在全国卫生系统第九届、十届“走向人文管理”高层论坛上,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受到表彰。2014年、2015年医院被辽宁省民心网评为“亲民单位”;医院被吸纳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医药卫生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委员会委员单位;辽宁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在2016年辽宁省市属三甲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中,医院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2017年,在中国医师协会召开的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医院荣获辽宁省唯一一所“人文爱心医院”荣誉称号。同时,医院公开出版了近26万字的传承医院文化的书籍《百年的印迹》(上册)。

【优服务】 心系百姓 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提升就医体验

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在我市全面铺开。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按照“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总体要求,围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活动为载体,将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创建无痛医院,为百姓提供舒适化医疗服务。医院成立了无痛医院创建的领导小组及组织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并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培训指导、开展疼痛查房,分批选派多名医护骨干赴国内外先进医院学习交流无痛医院建设经验,将“无痛诊疗”理念贯穿于医护人员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医院开设了麻醉门诊,开展术后镇痛、分娩镇痛、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痛粒子植入术、无痛ERCP等技术;护理部开展了疼痛评估,为经治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患者疼痛信息,从而为医生实施精准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科护理团队探讨实行无痛或微痛扎针技术,为小儿患者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肿瘤科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设;疼痛科开展了慢性疼痛治疗。目前,无痛诊疗技术已在全院50余个临床科室全面铺开,让患者在相对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检查、治疗和快速康复,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优化服务流程,打造门急诊服务品牌。医院以建立“快捷、方便”门诊为目标,丰富“一卡通”功能,开展微信、支付宝扫码付款工作,提高结算速度,并实现了检验、检查结果自助打印和手机查询,很好地缓解了门急诊“三长一短”现象。同时,以贯彻落实单病种治疗为依托,开设中医针灸门诊、骨科康复门诊、口腔颌面整形等特色门诊,2018年,医院又组织专家开设了夜间门诊,满足患者多元需求;开设盆底治疗室、呼吸治疗中心、HP呼气检测室、尿动力室、病房胃镜室、肛肠疾病治疗室、代谢营养检查室等门诊辅助检查,提升门诊服务优势;在大连市率先开设循环内科、呼吸科、神经内外科、骨科等专科急诊,极大地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此外,医院开设的肺结节、胃肠道肿瘤等MDT门诊,已发展成大连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多学科综合门诊。

借助医院优质资源,助力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医院积极响应新医改政策, 2017年下半年先后与中山区、西岗区1家区级医院、10家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城市医联体。医院定期派驻专家每周不少于三次赴社区服务中心出诊;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举办社区医生培训。同时,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联盟、胸痛中心联盟、乳甲外科联盟、颌面外科联盟、血管外科联盟等5个专科联盟,定期派专家下乡进行出诊、培训、病例讨论等。

2018年初,医院与中山区政府探索医疗改革深化模式,与中山区4家公立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中山医院中山区医疗集团”,成立“理事会管理下的集团院长负责制”,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目前,中山医院“医联体办公室”,已经全面参与了3家公立社区服务中心的0~6岁儿童、60岁以上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工作,服务覆盖人口15万人,重点管理人群3万人左右。医院还建立了逐级转诊流程,统一双向转诊平台,开通医疗咨询问诊APP等信息化系统,与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医生电子转诊、远程在线咨询、预约挂号、住院、检查、在线支付等信息化绿色通道,经基层服务社区上转的病人,门诊设立专门接诊窗口,免收诊查费,极大地保证了分级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

【强科技】躬耕不辍 勇攀医学理论与技术高峰

多年来,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创新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院长足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临床疑难重症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 以创新为动力 促进科研发展

作为一家大学附属三甲医院,医院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骨植入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个: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实验、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糖脂代谢研究重点实验室;大连市重点实验室2个:脑功能与脑疾病功能磁共振实验室、肿瘤生物治疗和基因检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并改扩建了1个高水平的动物中心,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

医院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获奖层次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共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300篇,其中SCI收录近300篇;获国家级项目24项,省级项目24项,市级项目141项;获中华医学奖1项,省级奖励9项,其他奖3项,市级奖励14项;拥有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出版专著72部。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骨科尤其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聘请《microsurgery》主编张峰教授为骨科主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骨科及相关学科专家46人担任医院骨科客座教授。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外进行讲学和交流,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股骨头的修复与再造的系列治疗方法”推广出去。

  • 以需求为导向 推进成果转化

多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将研究结果转化为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在赵德伟教授的带领下,医院骨科率先在国内以及国际首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清晰的股骨头内血管三维图像,推翻了以往分区供血的理论,提出新型股骨头坏死分期分型理论,在静脉瘀滞期和动脉缺血期采取有针对性地差异治疗手段,提高保髋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在国际上首次应用自创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用于带血运移植骨瓣的固定,减少骨瓣移位和脱落的同时,避免二次手术取固定物带来的问题。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受邀在意大利国际可降解金属材料大会邀请进行主旨演讲;在国际生物材料学顶尖期刊 《Biomaterial》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已开发出镁螺钉、介入螺钉、空心螺钉、镁金属接骨板等一系列临床上使用的植入物器械;为了让多孔钽金属产品受惠于更多患者,骨科团队自主设计开发3D打印结合气相沉积技术,创新性地推出了双向加压多孔钽金属螺钉和多孔钽金属接骨板,性能超越现有进口产品,可完全取代其市场地位。目前,中山医院骨科及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已经成为一支站在国际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领域前沿的队伍,引领了大连大学临床医学在科研、教学、医疗工作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此外,医院在大连市率先将3D打印技术与粒子植入结合,显著提升了令粒子植入治疗实体肿瘤的疗效;率先在我市建立了乳腺及消化肿瘤分子标志物高通量筛选及靶向药物转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开展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以及高通量二代测序基因检测,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疗效评估,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急救医学利用中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研究突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