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腹主动脉瘤如“不定时炸弹”先进介入技术可“安全排除”

  • 文:转载:2018年8月27日《半岛晨报》A14版
  • 日期:2018-08-28

在血管外科中,有一种疾病十分凶险,那就是被称为“不定时炸弹”的腹主动脉瘤。“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发病率的增加,腹主动脉瘤也越来越常见。”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邢壮杰主任告诉记者说,目前不需要大手术,通过微创的介入技术就能安全排除这颗致命的“不定时炸弹”。如果患者能够有体检意识,及时发现,通过手术大部分腹主动脉瘤患者都会有很好的预后,“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20例腹主动脉瘤手术,除了突发抢救的,择期手术的随诊情况都很好。”邢壮杰主任告诉记者说。
险丧命,老人发现腹主动脉瘤没及时手术
74岁的李先生,一个月前在住院时被检查出腹主动脉瘤,瘤体巨大,直径约9cm,医生告知患者及家属破裂风险巨大,会危及生命。但患者及家属不重视,不同意治疗。前不久,李先生突发剧烈腹痛,被家人紧急送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检查后确诊腹主动脉瘤破裂,腹腔内大量渗出。当时,李先生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血管外科邢壮杰主任迅速做出判断,带领科室医疗团队,应用最先进的微创技术,将覆膜支架精准释放,封堵动脉破口,保留流向重要脏器血管,仅用了一个多小时,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最终康复出院的李先生和家人一阵后怕,都觉得是捡回来一条命。
邢壮杰主任介绍,这个月内,他们已经收治了数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发现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手术治疗。但像李先生这样的患者并不多。不及时治疗真的很凶险,腹主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非常高,到达医院的手术患者死亡率高达70%。
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治疗多种动脉血管疾病
邢壮杰主任介绍,超过60岁的老年人要有血管防治理念,应当对全身主要血管,比如脑部、颈部、腹部做造影检查。一旦查出动脉瘤,如果直径在4厘米以下不必手术,及时随诊观察即可。如果腹主动脉瘤超过5厘米,破裂出血的风险将大幅增高,此时就应该积极手术干预,放置支架,提早排除埋在血管里的“炸弹”,预防其破裂出血。
腹主动脉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很多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如果进行传统手术危险系数太大。邢壮杰主任介绍,主动脉腔内隔绝微创技术,在不必切开瘤体的情况下,在其内部架设人工血管,使得动脉血液不再流经瘤体,而是直接通过人工血管完成血液输导。动脉瘤则因为没有血运而逐渐萎缩,彻底失去膨胀破裂的可能性。这种出血量极小、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恢复期也较短的微创介入手术,可以使许多因高龄、多并发症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获得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开窗技术”:国内先进的主动脉弓分支血管重建术
邢壮杰主任介绍,在治疗主动脉弓部的血管病变时,无论是传统手术,还是血管腔内治疗,重建主动脉弓部的分支血管是必须的,也是治疗的难点和最大的风险。利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时,如果支架必须要覆盖主动脉弓部的分支血管,如果是全血管腔内完成手术,就必须想办法在支架上开一个洞(也就是所谓的“开窗”),让窗口对应术中被支架覆盖的血管分支,否则,会造成严重的缺血。
目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开展的“利用主动脉覆膜支架体外预开窗技术完成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主动脉弓分支血管重建技术”用于治疗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的病变,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血管外科:先进的技术团队
记者了解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是大连最早开展血管外科的研究工作的科室。1994年,邢主任所在的血管外科成功开展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之后,邢壮杰前往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进行进修深造,将国内先进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带回到了医院。2004年,他们开展了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该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进。2006年成功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这项手术技术的开展,使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再一次实现飞跃,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飞跃,2006年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被评定为“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成为大连市血管外科专业的唯一一个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