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股骨头坏死治疗:占据学术高地 掌握技术前沿

  • 文:转载:2018年4月9日《新商报》A15版
  • 日期:2018-04-09

在股骨头坏死修复重建的学术高地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骨科专家赵德伟一直走在前沿。他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面原创性提出“显微修复与再造”的理论,研创出“带血运骨瓣转移重建股骨头”的系列治疗方法,该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首次创建自体BMSCs体外培养,体外培养两周后回植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区的治疗方法,使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治疗成为可能;他在世界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在股骨头内的重要血供网状结构,该理论可有效地提高股骨颈骨折保髋的成功率;他自主研发的新型骨植体——多孔钽金属,突破性研创了可降解纯镁医用金属材料,受到国际材料学界的重视;他带领的团队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他是患者心目中的口碑医生,被评选为“辽宁好医生”;他一直奋战在医疗一线,平均每年要做三四百台手术。每周四上午,是赵德伟出诊的日子,记者在他出诊时进行了采访。

门诊探访 为6岁男童争得正常行走的机会

当日第一位患者十分特殊,是个6岁的男童。两个月前,他不慎摔伤,才被意外发现髋关节先天发育不良,不仅两侧关节脱位,而且已经出现了股骨头坏死,错失了最佳矫正时机。赵德伟看着检查片子说:“如果不手术,孩子很快将无法正常行走。如果手术,不但需要截骨还要同时增加血运,治疗难度非常大。”赵德伟劝慰着患儿家长,共同面对、共渡难关,他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患儿争取到能够正常行走的机会。

作为医者,赵德伟不仅全力将患者身体的疾病治好,还担当了心理医生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挂专家号的患者几乎都是疾病中晚期以及疑难病症,因此,内心的恐惧与顾虑也非常多。这时,赵德伟会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帮助他们分析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根据病情和年龄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以及获得良好生活质量的信心。

攻克难关 年轻人股骨头坏死还可做“保头”治疗

一位贵州的23岁小伙找到赵德伟。三年前,他因脑炎进行了十多天激素治疗,不幸的是他双侧髋关节都出现了股骨头坏死,已经进展到3期。疼痛让小伙寝食难安,更重要的是让他失去了工作的能力。赵德伟说,“人工关节有使用寿命,年轻人日常活动量大,如果过早地进行关节置换,势必要面临再次翻修的问题。”在股骨头血运研究的基础上,赵德伟为这位股骨头坏死晚期的年轻患者实施了“保头”治疗,即采用骨瓣移植,并使用多孔钽金属棒将股骨头撑起来的手术方法。这样的手术治疗,可以延缓年轻人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时间。

长期或大量使用激素、酗酒、髋部外伤、类风湿、血液系统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赵德伟介绍,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要充分考量患者疾病的分期和年龄。对1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可服药,做物理治疗。对45岁以下2期股骨头坏死,可以应用细胞学技术,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对45岁以下3期股骨头坏死,应采用带血运骨瓣移植的方式,对股骨头进行修复,重建股骨头内血运。如果股骨头坏死已达4期,患者在55岁以上,股骨头已经塌陷,应该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

锐意创新 对股骨颈骨折的术式进行突破性改良

股骨颈骨折经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这个部位骨折非常难愈合,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传统的手术方式非常容易破坏股骨头内的血管,引起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据了解,从2014年起,赵德伟就带领团队通过内部解剖进行研究,反复论证保护股骨头血运的方法,研发新型材料,提出新的固定方法,并于2015年年底应用于临床。赵德伟在世界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在股骨头内的重要血供的网状结构,并用这一理论指导内固定手术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成功率。目前,已经有30多位患者受益。

延伸 新型骨植体 受到国际材料学界重视

钽金属因其本身的高稳定性和高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生物适应性材料。赵德伟表示,钽与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以及液体直接接触时,能够与生物细胞相适应,不对人体产生副作用,是理想的内植入材料。据了解,为了更有效地治疗股骨头坏死,赵德伟的团队研发了新型多孔钽金属螺钉,这种钽金属螺钉与人类骨质结构相似,螺钉与骨头能够长到一起。多孔钽金属螺钉表面粗糙,在治疗股骨颈骨折时,经过双向加压固定后,能防止骨折端旋转,加速骨折部位愈合。而且,传统的手术用钉,手术中需要两三根钉来固定,而现在的多孔钽金属螺钉仅用一根螺钉即可固定,减少了对股骨头内血管的破坏。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让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