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 文:《半岛晨报》2012月6月18日 B24版
  • 日期:2012-06-25

2012年6月23日(端午节)上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造船分部揭牌仪式、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成立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85岁华诞庆祝活动在医院内科楼中庭隆重举行。

85年的历史传承,85年的探索积淀,成就了一个在大连乃至全国都响当当的骨科名片 ——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这是一支拥有高精尖骨科技术的团队,曾经只有两名医生,几张病床,历经几代人的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60名医生,10个病区,400多张病床的大学骨科研究中心,治疗范围涵盖关节外科(骨坏死)、显微外科修复、手足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科运动医学、骨肿瘤、中医整复、骨科康复等全部骨科病种。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国内及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博得众多关注和赞誉。医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附属特种外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国内外著名医院开展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十几年来,北京301医院王岩教授、肖嵩华教授、李静东教授、陈继营教授、唐佩福教授等骨科专家坚持就骨科的前沿技术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专家开展交流。医院先后有七名骨科医生到北京301医院进行深造。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了医院骨科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继往开来谋发展。2011年8月, 大连造船医院归属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2年,在骨科85岁华诞之际,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获批成立,让这支中国骨科的中坚力量站在了新的起点,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

八十五年,几代人开拓彩虹一片天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始建于1907年。1927年,医院外科成立治疗小组专门治疗以骨折和创伤为主的战伤患者,骨科的雏形诞生,上世纪50年代初,骨科初具规模,拥有床位23张。 1955年牟仁先先生进入大连造船医院工作,创建中医正骨科。上世纪60年代,已成功开展断肢再植手术;上世纪70年代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并能开展大网膜游离移植手术。上世纪80年代初,骨科床位33张。上世纪90年代,骨科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科室不断培养引进人才,扩大规模,取得快速发展。1999年骨科被评为大连市一级重点学科。从2005年开始,医院骨科升级改造,推行单病种负责制,鼓励专家在某项治疗技术上求精求强,追求技术精细化、专业细分化。2009年,骨外科入选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2011年,“骨关节病细胞工程实验室”获批组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同时整合中医正骨整复为特色的大连造船医院,更名为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造船分部。2012年,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惠泽众生,创高精技术筑完整体系

丰厚的底蕴成就了今天的雄厚实力。骨科在大连市内率先开展了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计算机导航下微创置换人工关节、关节镜微创治疗等骨科微创技术。在骨坏死治疗领域,针对早期骨坏死,率先采用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技术进行结构重建,应用导航技术精确清除病灶,将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骨缺损区,重建了骨结构,使治疗成功率大幅提高;原创性应用带血运骨瓣转移术治疗中期骨坏死;首次采用带血运骨瓣联合钽金属棒植入治疗晚期骨坏死,创新性应用带血运骨移植来重建股骨头表面的骨缺损。在运动医学领域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全面开展膝、肩、踝、髋、腕及肘关节镜及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的学科。在脊柱外科领域成功开展代表微创脊柱外科前沿水平的脊柱显微外科技术、导航系统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及经皮穿刺脊柱外科技术。在创伤及中医骨伤整复方面,整合以中医正骨整复为特色的造船医院骨科,形成了骨科创伤治疗从传统保守疗法到手术治疗的完整体系。

共同愿景,中山骨科战队再攀新高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业界有目共睹的,目前已经成为拥有60名医生,10个病区,400多张病床的科室,同时设有康复治疗中心、矫形整复治疗室和专科实验室。投资改造原造船医院中药制剂室,生产六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伤骨科中药,完善了治疗手段。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30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1部;实验室取得的学术成果被全国三十多家大中型医院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以教育部及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恩德斯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为代表的诸多学术奖励,相关研究获得以国家 “ 十二五 ” 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部重大公益项目为代表的数十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

如今,骨科学科带头人、著名的骨科专家赵德伟教授,带领骨科团队,在追求骨科手术精细化的同时,更加追求专业细分化,使更多的骨科医生在某一骨病的治疗方面求精求强,在现有骨科众多专家和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骨科必将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并成为业界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团队。

先进技术铸就团队实力

1 全髋关节置换微创小切口下完美进行

98岁的曲大娘由于走路不慎摔倒造成严重的股骨颈骨折。经过会诊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为老人采取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两周曲大娘便能在床边进行轻微活动。而这么复杂的手术,伤口却没有巴掌大。

赵德伟教授介绍,在全髋关节置换的外科传统手术中,手术的切口一般都要达到30厘米甚至更长。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裸露的切口瘢痕会给患者造成很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小切口的微创手术一直是全世界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

2005年,独创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的系列研究”获得2005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骨科权威学术专著《现代骨科手术学》将此治疗方法命名为 “ 赵德伟法 ” 。2008年《髋关节周围带血管蒂骨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微创治疗系列研究》,获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目前,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病人,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中晚期病人采用骨瓣修复的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认可,已在全国三十余家大中型医院推广应用。

2 计算机辅助导航让关节置换定位更精准

李某,患双侧膝关节严重骨关节炎15年,近年来关节畸形明显,无法正常走路,因疼痛致经常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科医生成功运用计算机导航下小切口技术,为老人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赵德伟教授介绍,计算机导航让医生在1°和1mm的精确度下实施手术。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采用卫星定位原理设计而成。术前患者解剖、病理、生理等资料被输入计算机中,系统模拟设计出最佳手术方案。术中,连接在手术刀上的红外线探头将实时传输手术实况,指导医生手术操作。使手术技术和计算机导航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计算机来定位、测量,为医生手术提供指导量化数据依据,精确度高,定位准确,使指环上的人工膝关节安放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与常规手术相比,不破坏髓腔,只做表面处理即可,损伤小。保证了手术的成功率及效果,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及术后的功能恢复,尤其对于存在畸形、骨缺损的病人治疗效果突出。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地为百余位膝关节病患者进行了置换膝关节。

3 关节镜下微创开展半月板移植

张宇是位运动爱好者,在踢球时受伤,到医院检查发现:右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复合撕裂。骨科医生为他实施了半月板移植手术。经过半年康复计划后,张宇的新半月板代替原来破损的半月板 “上岗”,他又可以恢复正常运动了。由于半月板结构细胞成分较少,新的半月板进入人体内也不会有明显的排斥反应。

对于常见的运动伤害半月板撕裂,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切除患者的半月板才能缓解疼痛症状,但手术后,缓冲器没了,如果仍然进行剧烈的运动项目,关节磨损加剧,患者可能因此导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出现关节疼痛。尤其是像张宇这样不到换关节年龄的年轻患者,要有完整的半月板才能恢复正常的运动生活。

4 显微镜下实现“钥匙孔”腰椎手术

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做了显微镜微创腰椎间盘四五节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1周就恢复了正常生活。

赵德伟教授告诉记者,医院骨科已成功实施了数百台脊柱微创显微手术。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患病程度,术后均行动自如,彻底摆脱了腰突痛苦的折磨,成为这一技术的受益者。

微创脊柱外科时代已经到来。所谓 “ 钥匙孔手术 ” ,就像钥匙与锁搭配必须严丝合缝,尽量缩小开口,用多大开多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微创手术开口只有3厘米,仅为传统脊椎手术刀口的一半,追求以最小的组织伤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刀口只有3厘米,医生是怎么手术的?这就是脊柱微创显微手术的优势所在,医生在显微镜帮助下,放大手术视野进行手术操作,从正常的解剖结构到达病变处,使用各种微型的手动或电动器械和器材,在可视条件下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以达到比传统或标准的脊柱手术切口小、操作精确度高、效果肯定、术后功能恢复快的目的。

5 骨水泥注入不用手术治疗晚期骨肿瘤

一位患肺癌骨转移的老人,骨折后无法接骨,给老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骨科为老人做了“注入骨水泥-外固定架固定术 ”的微创治疗后,老人疼痛明显缓解,提高了老人的生存质量。

赵德伟教授说,很多骨肿瘤病人晚期非常痛苦,身体容易骨折让他们只能卧床,同时要忍受剧烈的疼痛。对于没有骨折的骨肿瘤病人实施骨水泥注入治疗,可以通过在骨水泥凝固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抑制肿瘤细胞,同时附加化疗药物在骨水泥中,可以抑制骨肿瘤细胞的生长,预防骨折,达到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骨科多年前便开展了该项研究。“注入骨水泥-外固定架固定术”微创治疗方法,是在患者骨折两端进行外固定架固定,通过高压注射器在肿瘤病灶及骨折折端注入 20毫升骨水泥,大约10多分钟后,骨水泥就从原来的流体变硬,将骨折部分固定牢固。这种“注入骨水泥-外固定架固定术”,不用手术就可以治疗骨肿瘤和固定骨折。

6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粗隆间合并粗隆下骨折

张先生在车祸中造成了严重的股骨粗隆间合并粗隆下粉碎性骨折,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在骨五科,经过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待各项指标稳定后,实施了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术。八周后,张先生可以下床活动,4个月后,骨折完全恢复,并回到了工作岗位中。

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粗隆下骨折是髋部骨折中较难处理的一种,骨折多为粉碎性且极不稳定,加之该部位应力集中、骨质疏松等原因,极易导致髋内翻、短缩、旋转等畸形,治疗较为困难。而采用的PFNA这种目前最先进的内固定系统,不仅固定可靠,还能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目前,骨五科创伤团队,已经成功完成了约200余例较高难手术,恢复良好。此外,骨五科还成功开展了大量严重的骨盆骨折及髋臼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7 先进技术让难治性骨髓炎患者避免截肢

于先生因车祸导致左大腿开放性粉碎骨折,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后并发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股骨远段感染骨缺损达15公分。患者接受不了截肢的手术方案,找到造船分部骨六科。专家们会诊后制定了一套分期、系统的治疗方案,采用病灶清除、闭式冲洗、结合特制外固定器固定,感染控制半年后,再次行自体髂骨植骨、同侧腓骨移植术,术后半年植骨成活愈合,患肢恢复行走功能。据了解,造船分部不仅擅长骨伤疾病的传统保守与手术治疗,对骨伤的各种严重并发症治疗更是经验丰富。对急、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经验,在这里骨髓炎是可以治愈的。

8 传统复位手法结合微创技术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

92岁王大爷卫生间不慎跌倒,致股骨粗隆间骨折,因王大爷患有较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有多次的小灶肺栓塞病史。很多家医院都建议回家卧床静养,并告知死亡风险极大。入院后骨七科专家经过综合评估后,认为该患者不能耐受腰麻和全麻。最后决定在局麻下X线辅助,依靠造船分部传统手法复位优势,选择采用微创技术经皮外固定方式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二天王大爷即可坐起,在搀扶下离床活动。减少了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三个月复查X线骨折愈合,六个月后去除外固定架,减少了生活的不便。

9 “四柱固定”治疗关节内粉碎骨折

章先生因在工作中高处坠落致右踝关节外伤出血、畸形、疼痛难忍被收治骨八病房。经会诊,该骨折为关节内严重复杂骨折,国外称之为PILON骨折,预后极差。既往大多采用克氏针加外固定架治疗,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该科室对关节内复杂骨折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治疗技术(四柱固定理论),不固定关节。应用小型钢板围关节固定胫骨远端内、外、后侧及腓骨,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术后两个月该患者基本正常行走,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10 不开刀治愈跟骨严重粉碎骨折

孙先生因高处坠落致双跟骨严重粉碎骨折,很多医院均认为骨折过于严重,难以切开手术复位,只能后期做关节融合术。骨九手足外科于庆瑞、蔡治平主任会诊后认为该患者双跟骨骨折为SEDER/Ⅳ型,决定采用微创经皮跟骨撬拨复位、经皮植骨填充骨缺损加外固定架固定的独创手术方法治疗,手术很成功,该患者恢复了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及关节面的平整,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据了解,骨九手足外科应用此手术方法治愈了500余例跟骨严重骨折患者。

11 中医中药传统手法让骨折畸形“无创”愈合

一位12岁女孩豆豆,在跳舞时摔伤致右尺桡骨双骨折,在外院治疗后,被诊断为尺桡骨双骨折严重成角畸形愈合,多家医院均建议手术治疗。小豆豆爱美,家长不想让孩子留疤痕,希望用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经多方打听后来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造船分部,骨十科侯连东主任接诊患者,运用造船传统手法折骨、纠正畸形、配合中药外敷、特制夹板固定。

一个半月后,豆豆骨折愈合,又辅以造船分部独有的中药熏洗、结合康复手法治疗,功能恢复良好,小女孩又能开心地跳舞了。豆豆妈妈现在逢人就说,还是传统中医手法好,造船传统的中医中药治疗骨伤、软伤,具有独到之处。

12 康复治疗让骨折患者的肢体功能完美恢复

“复位、固定、功能训练”被称为骨折治疗三部曲,但许多患者并没有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刘先生因工伤致左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左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并伴有左下肢腓总神经、胫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左小腿严重畸形,左膝、左踝关节屈伸不能。术后近三个月的刘先生只能拄双拐靠一条好腿挪动,这让他非常的沮丧。他怀着一线希望来到康复医学科,沈梅主任、车世钦主任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他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康复计划,不但包括止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促进骨折愈合的各种物理疗法;更重要的是采用国际先进的软组织松动术、关节松动术等对关节粘连等功能障碍进行手法治疗。很快,刘先生的腿消肿了,不疼了,膝关节可以弯曲了。接着根据刘先生的恢复情况,又为他增加了器械训练以增加肌力和关节稳定性。当刘先生带着笑容走出院时,家人怎么也不敢相信。

本站整理 201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