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两小时生死时速

——记我院普外二科为96岁老人成功切除结肠癌

  • 文:张轶
  • 日期:2007-06-29

“如果没有尹家俊主任以及这家医院的其他医护人员,我父亲的96岁生日都不知道能不能过上啊!”昨日上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二科的病房里,望着已经能下地走路、正常喝水、精神头倍儿足的老父亲李效德,李秋香女士拉着我的手,说话间泪水已经含在了眼圈里。6月14日9时15分至11时10分,两个小时上演生死时速,该院普外二科主任、医学博士尹家俊主刀为96岁高龄的升结肠癌患者李效德做了根治性肿瘤切除手术,一块约拳头大小、8厘米×6厘米的肿瘤及约40公分的肠子被成功切除,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此例手术不仅创造了该院为最高龄患者结肠癌手术的成功的纪记录,而且在国内医学界也非常罕见,突破了传统医学的手术极限。

96岁老翁全然不知得癌症

今年96岁高龄的李效德老人年轻时曾经在大连日报轮转车间工作过,每天都散步的他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不错,家里人也没在意。今年6月初的时候,老人突然觉得自己肚子疼,原来一直正常的排便也变得困难了。6月6日,症状出现了三天之后,老人的孩子们把他送到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普外科门诊,当天出诊的普外二科主任尹家俊用手一摸,发现患者腹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包块,做了近15年外科大夫的尹家俊初步判断,应该是结肠癌。CT的结果与尹家俊的判断完全一致,肿瘤已经缠绕在结肠上,形成了拳头大的包块,“但是,这只是综合判断,缺乏病理支持,正常的方法应该是给患者做结肠镜或钡灌肠,取出一点病理做分析”,尹家俊介绍说,“但是由于患者年龄太大了,无论是做结肠镜或钡灌肠,老人都耐受不了啊。”

结肠癌切除术是一种较为普通的外科手术,但是面对一位96岁高龄的患者,这个普通的手术不仅变得不普通,而且风险极大。如果不做手术,老人极易因肠梗阻而直接导致死亡;如果做手术,96岁高龄的李效德存在非常大的风险,老人患有房颤、室上速等多种心率失常病症,而且患有坠积性肺炎,术中、术后都容易引起心脏骤停、心梗、突发脑栓塞、肺栓塞等直接致死的情况。同时,由于没有病理支持,仅凭CT诊断和综合判断,谁也无法预知老人的肿瘤是否已经扩散……

选择方案彰显勇者侠气

在传统医学的教科书里,为96岁高龄患者实施结肠癌手术,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照。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尹家俊主任和同事们是一致的:手术一定要做。老人的家属也坚决支持院方的意见。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如何考虑周全,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尹家俊费了很大的苦心思,“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制订了四大方案。最好的方案是根治性切除,切除包括肿瘤在内所有的病变第一方案从医生的角度而言是风险系数最小的,就是做一个‘短路’手术,把肿瘤两头部分的肠子接一下,肿瘤还留在病人身体里,但足可以解决肠阻的问题;第二个方案是姑息性切除,就是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心肺不好,怕手术时间长接受不了,只切除肿瘤就快速缝合;第三个方案是根治性切除,切除包括肿瘤在内所有的病变部位,这个方案如果成功,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最高的,但是,这也是风险最大的的一个方案;最后一个方案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如果打开后肿瘤已经扩散,无法救治,那就只能什么也不做就缝合了。”

是追求最保险的办法,还是追求对患者最负责的办法?所有的人都在静静地等待尹家俊的选择。最终,尹家俊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什么对患者最有益,我就选择什么,至于医生的风险,我相信我们的团队有足够的控制力。”

两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6月14日李效德手术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脏科、呼吸科及麻醉科专家全体上阵,与尹家俊所在的团队将术中术后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了,做好了准备。9时15分,老人进入手术室,开始实施麻醉。打开患者的腹腔,尹家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老人的肿瘤并没有扩散。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开始了。“术中患者几次出现心率失常,但经过及时抢救都化解了危险,手术一切顺利。”尹家俊告诉记者。

昨日上午,在李效德老人的病房里,老人的儿女开心地告诉我,6月19日,父亲迎来了自己96岁的生日,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只能在心里把最深的祝福送给妙手回春的医生们。尹家俊主任则告诉我们:“从手术指征上来看,高龄患者过去一直是个禁区,但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我们在这一领域还将不断进行突破。”(文:张轶 收稿:20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