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平在第三次学习“十七大”精神上的讲话

——赵亚平书记在校党委理论中心学习组第三次学习“十七大”精神上的讲话

  • 文:大连大学网站
  • 日期:2008-02-20

刚才,班子的一部分成员在学习十七大精神以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思考,谈了很多的看法。他们的发言反映出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们的认识、思考越来越深入,整体的观念、全局的观点逐渐加强,另外,抓住要领、抓住纲目,拉动全面工作的意识也加强了。我们班子的领导力、思想力在新形势要求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职能部门,各个教学科研单位的干部也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我们要把总结工作和安排新的工作,当成一个磨练、梳理自己思想,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机会。要谈对过去工作的认识和对具体工作的想法,但是更要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分析问题,谈出来的想法只能是平庸、老生常谈。

我们要谈认识,这个认识谈到一个高端后,我们还要把与具体工作息息相关的那些具体认识挖掘出来,这才能对我们的具体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那些套话大话的认识,解决不了我们具体的工作事情。我们不能用那些高端的认识代替我们对具体工作的认识。另外,只谈工作设想,不谈对这些工作怎么落实,怎么分工,怎么负责,怎么跟踪,怎么检查,怎么保证,我们的工作也落不到实处。再一点就是我们在罗列一些我们要干的事情的时候,要有个主次,要有个逻辑关系,要提出抓手、抓法,而不能孤立的,相互没有联系。整体的思考,系统的设计,纲是什么,都要弄清楚。

还有考虑问题时,相关联的工作有哪些,那些因素制约着发展,你这一块工作可能对别的工作有贡献的连接点是什么,也要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站到了全校的整体工作的大格局里面,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我们在梳理、研究工作的时候,不但要提出进一步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措施,建立保证发展的规章制度,还要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其他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全校的工作才能在大家的思考、群策群力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形整体的工作格局。

我今天的发言,主要是想谈谈学习十七大精神,大力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更加自觉的用先进文化引领各项工作的一些想法。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对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部署。胡总书记的这些讲话内容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经济、政治整体发展中,文化所起的战略作用的高度自觉;也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大局势、大战略的科学把握。我们学校正处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向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对学校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把握,如何对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想从两个方面谈我的看法:

一、从战略的高度,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自觉的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我谈这个问题,一部分背景和原因,是我们已经看到大学文化建设在我们学校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六七年了时间里,确实对我们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实事求是的说,我们的干部、党员、教师中真正对我们提出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足。就像刚才说的,那种大话、空话、大认识在很多人有所熟悉,但对实际工作的具体认识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做法、表现还没有反映出对在大学文化指导下应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格调和水准。所以我希望我们能更加自觉地对文化建设重新认识,有一个更高的自觉。

文化是先导。文化是每一个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决定着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我们干一件伟大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的共同完成,这么多人没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意志、统一的步调。人类历史发展必然是、事实也证明是,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自觉,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必然是先有产业革命的发生,而产业革命的发生必然先有文化的复兴。当我们学校面对着差距和不足,面对着困难和矛盾,准备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挺进,准备构建一个强大的学科群,准备向国家级优秀大学迈进的时候,不解决认识问题,原有的传统,原有的习惯,原有的作风,原有的教育观念,原有的思维方式,原有的工作模式,原有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等所有文化范畴里的内涵,是不行的,必须要先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否则,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就没有基础,没有前途,没有前提,也就没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步调。

文化又是灵魂。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物质形态,它是依附在政治、经济、社会这个肌体之上,但是它又在牵动这个肌体的思维和行动。所以社会越进步,科学越发达,工作越复杂,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就越复杂,文化与政治与经济与科技的相互交融程度也就会越深化,经济、政治、科学的文化含量也就会越高,文化的功能也就越强,文化决定对错、成败、好坏的作用也就越明显。所以忽视了文化决定方向的作用,看不到文化时时刻刻都在左右我们的价值判断、思维路线和行为方式的巨大作用,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灵魂,就会缺少格调,就会缺乏感召力,也就会显得苍白和平庸。

文化又是一种标志。文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物化形态,但确是人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深深的和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组织的追求、思想、行为交织在一起。又从这一个人和这个社会组织的纲领、格调、活动中反射出来。所以文化一方面在指挥着人和一个组织的行为,反过来又成为人们判断这个人和这个组织思想深刻程度、社会现代程度和先进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过去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时候曾经把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我们进步的标志,那时全国每年都公布一次各个省的工业总产值,比如84年大连第一次突破百亿总产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加深,我们再不用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的标志,开始用GDP。GDP就是扣除了工业产值中一些成本的概念,体现了一种效益、一种进步、一种创新的东西。可是现在大家现再看政府的工作报告里不仅仅是GDP了,还有一个单位GDP的能耗占多少,污染排放占多少,这又标志着一个进步。一个社会决不仅仅看一个物化的东西,还要看社会形态的东西。一个大学是不是单纯看学科的实力呢?也不是。人家评价你们学校,我们看一个学校,包括看一个人也是这样。所以看一个学校,既要看物化的成果,又要看精神的成果,要看我们的品味和格调,看我们的追求,看我们是不是站在社会的前列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前进的方向,这些都是成为判断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我们说大连大学这几年在社会上的声誉比过去高了,不少的同行,也包括外国的同行给予大连大学比较高的评价,决不是因为我们学科建设的实力上去了,而是看到我们的追求,我们崇尚的东西是人类高尚的东西。回过头来说,检查我们的工作,判断我们的工作,文化就是一个判断的标志。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和难点,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文化建设活动。

大学文化建设要点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团结人、凝聚人,形成共同理想和统一步调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是大大小小的群体中有着千差万别的思想的人里面能够形成共识的一个共同点。我们所说的和谐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下的和谐;我们所说的包容是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下的包容;我们所说的团结也只能是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下的团结。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说和谐、说包容、说团结都是一句空话。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就达不到团结,达不到和谐,要说团结,那也是虚假的团结。所以,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壤的一个社会组织,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外我们是肩负着为培养人、教育人、肩负着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基本责任的高等学校,所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还要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体现我们对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干部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体现我们对大学与社会、大学内部学校与教师与学生、干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相互关系的正确的理解。这两方面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构成我们大学的文化精神。无论人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大学的发展快慢、日新月异还是平平庸庸、充满生机还是没有生机,干部和教师的言行举止、水平高低、贡献大小都毫无例外的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之二,就是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工作习惯。前面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与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我们这里要说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方法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方法的背后也有价值判断在起作用,比如说,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权力?是崇尚科学还是崇尚名利?是信奉创造还是信奉守成?是敢于承担责任,还是遇到矛盾和问题就推脱?这既有态度问题,又有科学的方法问题。<br><br>

另外方法还涉及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还是偏执,情感积极还是阴暗,都会影响到方法的选择。所有这些,我们都需要在文化建设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就方法论而言,我们要构建的先进的大学文化,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培养思想性、建设性思考的思维习惯。就是要把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都要和我们所倡导的、所崇尚的核心价值观相联系,以自觉意识,主动用核心价值体系的每一个要求来衡量我们所开展的具体工作,来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运做。比如说我们搞创新团队建设,到底从哪个角度入手,到底要和那些事联系起来进行缜密的思考?有的同志在工作中,认为一件事情好,马上就去做。我们所提倡的思维习惯是,在做这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思考先导性的工作是什么,然后再设计怎么去做。上述提到,文化是先导,如果我们放弃了文化先导,只抓住具体的事,那只能是照猫画虎,把人家东西搬过来用,当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又不知道怎么应对了。

二是要培养整体性、系统性的设计工作的习惯。就是要把自己部门的工作、自己要开展的一项具体工作,放在全校大的系统中去考虑。首先要对学校总的指导思想、总的根本任务、总的文化理念、总的要求有清楚的了解,把总的指导、要求作为自己部门具体工作的依据,又要对自己部门工作整体的指导思想、整体文化理念和整体工作目标、指导要求做出一些切实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自觉的把具体一件事情、整体的思想和总的要求联系起来。

三是要重点形成发展、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定势。在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牢牢记住邓小平曾经说过的让人震撼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会停止,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话是“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话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有死路一条”。我们还要牢牢记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反复讲到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些至理名言;胡锦涛总书记还在报告中讲了三个铭记:“一是要永远铭记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二是要永远铭记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实现改革开放;三是要永远铭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伟大历史功绩”。我相信在重温这些话的时候,一定会对我们产生强烈的震撼!我们还有多少人,一天平平稳稳,按兵不动?对每一件新的事总是逆反、反感,不去想不去做?我们应该理解中国的特色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来取得巨大成绩,其基本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就是改革创新,就是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我们还有多少同志是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东西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我们所做过的多少事,还是在使用已经过时的规定和制度?为什么不去思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呢?

所以,在谈到我们要从发展的角度认识、理解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的时候,我们提出这几个要求,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尤其是最后一个要点,要让改革、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成为指导我们一切的工作、思考一切问题的思维定式和一个心理倾向,这样我们的很多事情就好做了。当然,坦白的讲,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是建立在责任感和无私的价值观的理解上的,一个没有事业的心,一个只崇尚权利,追求当官,追求名利的人,不会有,也不会敢于承担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和需要付出的代价的。但是我们希望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稳定的思维倾向,考虑我们的各项工作。

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之三,就是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深深的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要把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植入到我们全校干部教师的头脑中,用科学的方法论,文化模式和文化理念指导全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学生工和管理工作。这是提升我们谋划学校发展的领导能力、抓住机会,实现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党委从07年初提出的创新团队的建设,就体现了既是对全校、全面、全局工作的把握,又是有意识的把它当成一次推动先进的认识体系转化为工作体系、形成文化自觉的过程,也是对形成一个全新的思维路线和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提高执政为校,执政为人、提高工作水准的一次实践和检验。可能有些人还不理解刚才的表述,进一步说,我们提出创新团队的建设,就是把它当作全面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它能够带动全校的工作,带动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用创新团队的建设这样一个比较容易、比较明显的抓手,形成一种全新的思维路线和工作路线,从而建立起文化自觉。要思考创新团队的建设中的文化,在文化的视角下,思考创新团队建设中要解决哪些观念问题,哪些认识问题。在建立的标准时要思考必须包含什么样的内容,然后我们再对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步骤和工作程序进行一个科学的设计。决不是找几个人研究一个标准,报到学校来,让你们评,哪个是先进。如果这样,是对党委提出的创新团队建设的最不负责,最浅薄的理解。我们希望用它来拉动全校的工作,带动全面的认识提高,用现代的观念谋划、实施创新团队建设。

建立起这样的思维路线,工作路线来后,还有很多后续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工作程序,使我们这个工作能够持久的、长期的坚持下去并渗透下去。例如,评职,目前人事处正在思考、正在做的这件事,已经逐渐的成型了。我们的评职工作有很大困难,评职工作开展起来以后,人事处应该怎么设计这个问题,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呢?举个例子,如果采取简单的做法,过去有很多评职标准,过去每一年或者两年搞一次,拿过来一用,就完了——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遵循的工作模式。但人事处没有。他们能把评职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大系统中考虑:我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学校整体目标使什么?那就是培养人,培养有格调、有理想、有专业知识的人。要培养这样的人,教师的素质就要符合教师的岗位要求、道德要求。评职其实就是对教师的优劣做出判断。用什么标准判断,仅用十篇论文还是八篇论文就能判断出是否符合我们大学基本社会责任的教师?判断出是否符合我们提出的大学旗帜的精神吗?当然这远远不够。所以人事处开始考虑加上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负责精神和对一些重大的教育观念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比如老师怎么对学生、怎么样让学生成功;老师上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本、为教材负责,还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把这些标准加入到评职的过程间去,这就有了文化的自觉,就和我们的大目标和整体工作有了关联。但是光有这些认识还是不够的,我们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育素质、岗位精神、职业精神时,光用职业道德好坏、对学生负不负责这样的空话、大话、空乏的标准去检查,这样的标准提出等于白提,因为没有办法观察。我们要把它分解成和我们日常表现和具体工作息息相关的、可以观测到、可以记载下来的、可以比较的具体的观测点,这就需要劳动,这就需要走出去,不是几个人关起门来想出来的。这就涉及到机关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把这个标准定下来,开展教师评选,用以引导教师的思想和工作,那么,评职就有了思想和文化的意蕴。

有的时候学生在品评教师时,说某老师并不怎么样,怎么会评上教授?某老师很好,怎么没评上?这是因为过去的标准就是单纯的物化的标准,没有内化的精神标准。我们要有内化的精神标准,观测点就要很细致,比如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成功付出的劳动不一样,怎么记录下来呢?就要靠各个学院、各个教研室有这个共识,把我们教研室的团队建设的标准列出来,在平时要有记录,要有责任。院系的办公室主任每天都要记载、每星期要整理什么东西;教学秘书必须要关注什么东西;我们的党支部、党总支必须要追踪什么东西。这个工作体系得建立起来,没有这个工作体系,没有这个标准化程序,那么到人事处去评的时候,依然是那些空的,就拿不出依据来。这是我们应该总结的一个教训,也是一个难点。我们要思考:如何将我们的认识、核心价值观、科学方法论、大学精神、文化模式、文化理念,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在我们工作中。再比如,人事处的工作难道仅仅是评职工作吗?其他工作又怎么按照这个路线去分析、去研究?所以我们说科研创新团队、教学的创新团队、学生的创新团队、管理的创新团队直接覆盖学校全部工作的主要方面,也势必能牵动其他一些工作。

包括党的建设工作、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度建设、校风建设,只要我们这几个团队按照这个思路去考虑建设,那么我们这几项工作都要跟着动起来。所以说党委提出创新团队建设不是一个和其他工作割裂开的又一件单项的工作,不是各级班子只分出少量的精力,只分配少数人去管一管就能行的。不重视团队建设,或者用其他的形式、次要的责任冲击团队建设,是对我们学校根本目标、根本任务缺乏理解,是我们在全面工作的把握中缺乏条理,对党委下达的重大工作任务缺乏敏感和严肃性的表现。

四个类型的创新团队,其内部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学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的,因此科研、教学、管理团队在考虑自己团队建设、创新或具体研究讨论工作时,都应该把怎么样支持、帮助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纳如到自己的工作视线里,纳入到自己的工作标准里面;一所大学的质量、实力、声誉和影响主要都是由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所支撑的,所以其他所有的团队尤其是管理团队,都应该把支持科研、教学团队建设看成是自己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机关没有自身的利益,我们的利益就是让基层、教学、科研第一线得到利益,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成功。得不到学生尊敬的老师不是真正好老师,得不到学生、教师认可的机关也不是真正的好机关。因此,团队建设的过程绝不能是少数人关起门来研究的过程,而应该是打开大门,请进来、走出去、多听别人意见,多挖掘问题、树立新的价值观、树立新的荣誉观、确立新的工作职责、开展新的创新课题、建设新的规章制度、形成新的工作流程的过程。

创新团队建设是大连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冲击,建设一个水平更高、影响更大、使每一个大连大学人感到自豪、使大连人民感到满意的优秀大学的必由之路。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显然是对创新团队的基本要求。让更多有道德、有理想、有良好专业知识的学生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格高尚、教学质量高,学识广、学术成果多的教师脱颖而出;让我们学校每年有更多重大教学改革的成果,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希望寄托在我们创新团队的贡献和它起到的榜样的力量上。但是这些物化的成果的产生只能建立在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为统帅的精神成果上。

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词是两个:一是“创新”,二是“团队”。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并不是现在所有人都能够真正理解的,我们现在还有些人把创新团队建设照搬照抄国家对下边提出来的科技创新团队标准上。我们开展的这项工作,强调的是带领全校的全面工作,强调是高昂的斗志、创新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我们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必然要求党的工作要改善,要加强,要真正围绕着研究标准、制定标准,围绕着执行标准、检查标准,以及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来开展各种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影响创新团队建设开展的一些有关的现行政策、制度、体制,来发动群众进行探讨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我想这又给我们党总支的工作、党支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模式。我们平时是怎么工作的?我们是抓着什么纲、理着什么线索来工作的?如果我们对创新团队建设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党的建设也就有了新的落脚点,有了一个载体,工作就会有成效。假期还要安排我们的总支书记,好好研讨总支怎么围绕创新团队建设、围绕着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党的建设工作。

开展创新团队建设必然会带动我们的领导观和管理工作的改进,使我们逐渐建立起一种思考问题中的文化自觉、策划工作中的文化设计、实施工作中的程序标准化。这种新的工作模式的产生,就能使我们的思想能力、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工作成效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加强和谐、促进发展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

以上就是我所谈的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如何加强我们大学文化建设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参加讨论。(党委工作部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大连大学网站 20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