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指尖传递的是无声胜有声的关爱

  • 文:转载:2017年11月29日《新商报》A2版
  • 日期:2017-12-04

在大连,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称自己为“聋人”,称健康人为“听人”。聋人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十分有限,由于沟通障碍,看病沟通难也让他们打怵去医院。一次偶然的护理经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一科29岁的护士李程程萌生了学习手语的想法,半年时间,她已经掌握1700多个手势,跟聋人无障碍交流。在护士长、医院护理部和市残联的协同参与下,医院的护士们纷纷自动加入,目前,这支掌握日常手语的“美小护”团队已达80人规模。手语,打破了听人与聋人沟通的壁垒,护士们成为了聋人可以信赖、依靠的朋友。

缘起一次20分钟的护理经历

去年7月,循环一科住进一位80岁的聋人患者,由于老人并不识字,日常沟通完全依靠他的儿子做手语翻译,医护人员在用药和护理处置上存在很大障碍。有一天,老人突然不停地用手上下重复滑动腹部,李程程跟他比划了1分多钟,始终无法理解老人到底要表达哪里不舒服。很快,其他医生护士也赶过来帮忙。由于老人是因心绞痛入院,当时医生考虑是否是心脏病或者呼吸困难。20分钟过去了,能做的检查都做了,始终检查不出异常。这时,在场所有人的脑门上都开始冒汗了。直到患者儿子匆匆赶来,大家才明白老人的手语动作意思是肚子疼,腹泻了。

“如果当时真是心脏病,别说耽搁20分钟,就是两分钟都可能发生意外,因为沟通障碍而延误治疗,实在是太可惜了。”李程程告诉记者,“聋人患者不止这一位,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还会接触到,不能完全依靠家属做翻译。因为家属对医疗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转述时还可能出现误差;另一方面,由于沟通障碍,聋人患者本身就缺乏安全感,对医院、医护人员更缺乏信任。”此后,李程程决心学习手语,她认为,这样可以帮助聋人对疾病和健康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希望有一天,当聋人患者走进医院,我们能帮助指引他们如何挂号、寻找诊室,增加聋人对社会、对医院的信任度。”

80人半年学习1700多个手势

当李程程将自己学手语的想法说出来,立刻得到了护士长韩杰的支持。几经辗转,韩杰终于打听到大连市残联的手语培训班正要开课。于是,韩杰安排李程程和其他两位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先去上课。一个月后,手语老师发现班上这三个姑娘每次上课都是顶着黑眼圈的样子,了解后才知道,她们是刚下夜班的护士,学习手语是为了帮助更多的聋人患者。于是,这位手语老师将课堂搬进了医院。

“开设手语班的事儿,在上报护理部后,全院有志愿参与这项工作的医护人员都来上课了,第一堂课就来了200多人。”韩杰告诉记者,最终有80人坚持到最后,涉及心脏中心、普外科、骨科等几乎所有科室。其中,还有20人拿到了国家级手语翻译员五级证书,李程程还在去年12月的大连市第三届中国手语大赛上荣获个人三等奖。

三本厚厚的《国家通用手语词汇》,1700多个手势,半年时间里,这些年轻的护士们都是利用午休时间学习的,她们甚至为此连午餐顾不上吃。“手语也有‘南腔北调’,我们与聋人患者交流时还得不断磨合。而且,对于那些生涩的医学术语,书上没有,我们还得‘自创’。比如心律失常,我们就用‘心脏乱跳’这几个手势让患者理解。”韩杰称,自从学会了常用手语,护理聋人患者时所有的操作以及医生查房都变得顺畅了,明显感受到患者看到医护人员时变得亲切了。“有的聋人家属,打听到我们能够提供手语服务,还专门将患者送到我们医院来住院治疗。”

“早几天学急救, 我们就可以救人了”

装备了“语言工具”,这个护士团队每个月都会去市残联做一次健康讲座,有时还会有医生做公益讲座,护士在一旁做翻译。手语授课相当耗费体力,一堂课一个半小时,不停地打手势和做演示,这常常让她们累得连抬胳膊的劲儿都没了。

今年7月,韩杰给残疾人上了一堂急救课,教授如何做心肺复苏。其中一位聋人学员在课后告诉她,“如果早几天学急救,我们就可以救人了。”原来,就在之前的一周,一位聋人朋友在海上游泳时溺水,由于不会急救措施,同伴们都束手无策,错失了最佳的救治机会,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去。韩杰告诉记者,给残疾人上课的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每次都提前做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有需求,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到什么程度。“让我们感到震惊的是,不少残疾人对最基础的健康常识都不掌握。给他们测量血压时,有的人收缩压都达到180毫米汞柱了,还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更谈不上去治疗。残疾人太需要医疗知识的普及和更新了!”

“每次讲课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眼神,我就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这种机会的珍惜之情。”韩杰说,每到这个时候,就能深深感到自己多么“被需要”,自己应该做得更多、更好。现在,这个团队正在和市残联积极接洽,制定明年的科普课程计划,希望将“为残疾人带来健康”目标不断传承接续下去。记者李媛媛

记者 发言

在和韩杰、李程程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她们会下意识地边说话、边打手语,手语似乎已经融入了日常肢体语言,职业精神值得尊敬。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健康状况,正是文明社会重要的组成。这不单单是个口号,更需要整个社会共同践行,毫无疑问,这支“美小护”团队就是这项事业前锋中的一员。在大连市第三届中国手语大赛上,100位参赛选手中,出现了20位护士的身影,李程程不仅获奖还将1000元奖金现场捐献给市残联,用于残疾人事业。这一举动不仅让现场聋人家属和与聋人密切接触的人动容,更是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市残联提高社会关注度、爱护残疾人的工作。李程程说,“融入残疾人群体后,才会发现他们比想象中更乐观、更积极向上,我们应该放开怀抱去接纳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连,用指尖传递的不只是健康,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