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一定要早上吃吗?

  • 文:药剂科 张涤菲
  • 日期:2017-12-04

前段时间,有位68岁的王大爷,来到我们医院的多学科MDT药学咨询门诊咨询:“我有高血压病20年了,现在降压药用的是络活喜,大夫让我每早晨起来吃一次,一次一片,血压控制的还可以,130/85mmHg左右。我家邻居老孙前段时间住院,他也有高血压病,大夫也给他用络活喜,但是让他晚上吃,一次一片。我俩吃同一种药,怎么吃法不一样?谁吃的对呢?”其实,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给这位大爷做了详细的解答。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该什么时间服用降压药。

血压节律分四种,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人体的血压在一天当中有一定的昼夜波动范围,根据血压昼夜波动的节律特点可以把血压分为四种类型:“勺型”、“非勺型”、“超勺型”、“反勺型”,“勺型”是正常的血压节律,后三种为血压的异常节律。


血压的四种节律图



1、勺型血压

大多数健康人及部分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表现为“双峰一谷”现象,即早晨 8-10时和下午 16-18时达最高值,18时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至凌晨2-3时出现全天血压最低谷值,清晨清醒前又开始回升,血压夜间比白天低10~20%,我们形象地称这种血压为“勺型血压”。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2、反勺型血压、非勺型血压

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夜间比白天低 0~10 %,称为“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升高称为“反勺型血压”(也有人将血压夜间与白天相差<10 %和夜间比白天血压高的患者统称为“非勺型血压”)。

3、超勺型血压

如果患者的夜间血压比白天低20%以上,就叫做“超勺型血压”也叫“深勺型血压”。

4、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我们的降压目的是

很多研究表明,“非勺型血压”、“反勺型血压”、“超勺型血压”比“勺型血压”易合并心血管、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所以高血压的治疗,不但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使24h平均血压水平下降,还应该恢复正常的“勺型血压”节律。对于异常节律血压的患者来说,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平稳降低整体血压水平、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且调整失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适合什么时间吃降压药?都来对对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血压生物节律,最好是能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找出自己的血压变化规律,在血压高峰来临前2小时左右服用降压药物。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降压效果不理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该尽早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确定血压变化规律,以便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服用时间。开篇提到的孙大爷,晚上服用降压药就是因为他的血压属于“非勺型血压”,王大爷的血压属于“勺型血压”,所以两位大爷虽然服用同种降压药,但是服用的时间却不相同。

1、谁适合早上吃降压药

降压药物一般服用后0.5小时起效,1~4小时达峰值。对于“勺型高血压”的患者,如果服用短效类降压药物,如卡托普利片、美托洛尔片等,选择在上午7时和下午14时两次服药比较好,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每日服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如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多在早上7~8时服用。“勺型高血压”的患者应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降压药物,以免造成凌晨2~3时的血压过低。“超勺型血压”者的治疗, 晨起尽早服用相对短效的降压药控制日间血压可能比使用长效制剂更合适, 尽量避免午后或睡前服用降压药。

2、适合下午、晚上吃降压药


对于“非勺型血压”和“反勺型血压”,会在夜间再次出现一个较高的血压,应于下午14~16时或晚间睡前服药,有助于“非勺型血压”和“反勺型血压”向“勺型血压”的转化。

一句话总结

血压分型很重要,有的放矢才有效。

早晚服药都可以,选对时间最相宜。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同样是高血压病患者,降压药有的人早上吃,有的人晚上吃了吧!

参考文献:

1. 郭瑞敏,李英梅,刘欣艳,等.勺型形态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关系[J].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6):345-348.

2. 陈辉,于瑞英,胡佳.不同服药时间对非勺型高血压病人降压疗效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2, 31(1):11-12.

3. 罗园柳,原发性高血压"勺型"与"非勺型"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J].广西医学,2002, 24(10):1527-1528.

4. 袁文金, 王祥贵,许祖芳. 反杓型及深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对早期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20):48-49.

5. 李勇, 王志荣.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预后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36):20-22.

6. 周国良, 冯瑞儿, 廖娅玲. 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类型及降压治疗的影响[J].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5(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