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大医精诚佑苍生 创新发展续辉煌

  • 文:转载:《大连日报》2017年9月7日5版
  • 日期:2017-09-11

2017年9月9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将迎来建院110周年,在这步履坚定走过的110年的历史长河中,悬壶济世的办院初衷和以病人为中心、博大包容的医者情怀从未改变,这一切铸就了不断创新进取、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百年医魂。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稳健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面对国家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2016年医院领导班子提出了“创新、创业、创一流管理水平”的工作要求,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有效落实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重要任务的客观需要。

“三创”工作开展一年来,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弘扬了“创新光荣、创业崇高、创一流管理水平可敬”的精神,打造全员创业、全力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氛围。全院医护人员用不断创新的思维,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力以赴建设管理一流、人才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百姓信得过大学附属医院。邵蔚 杜迈

致力创新 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在大学和医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积极探索实施“不求多,但求精”的具有中山医院特色的发展理念,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两个效益显著提高。

通过引贤聚能,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中山医院打造了一批重点专科及特色专科。医院骨科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骨科、急诊医学科、康复科、护理、肿瘤放疗科);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专科10个(医院骨显微外科、肿瘤放疗科、急救医学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口腔科、康复理疗科、呼吸内科、肝胆外科、护理)。

医院创新性地将国际JCI认证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充分融合,建立了具有中山医院特色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长效机制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医院的各项医疗管理指标均持续改善,医疗水平明显提升。仅2016年医院门急诊量就突破了141万人次,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抢救病人数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三甲医院管理要求。医院解决疑难病症能力和吸引外埠患者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学科及多项诊疗技术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智慧医疗 打造现代化管理模式

医院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物联网及移动医疗标准规范应用验证示范单位、辽宁省教育厅智慧医疗协同创新中心、大连市科技局智慧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牵头单位、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字化示范单位”和医疗物联网示范基地,已形成了以院内医疗、区域医疗和远程急救医疗数字化为代表的智慧医院。医院信息服务平台将临床业务、医患互动、科研支持、医院管理、区域医疗融为一体,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全面的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

以数字化门诊打造优质就诊流程

积极打造门诊流程数字化实现了APP、微信和门户网站多种挂号方式;门诊开放式药房为患者提供了全自动发药机、药品超市、诊间取药多种取药模式;门诊排队叫号系统通过候诊区大屏幕、诊室门外小屏幕显示患者就诊信息,提醒患者按序就诊,规范了门诊就诊秩序。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APP和短信功能,患者轻松掌握检查预约时间。患者可通过手机查看个人化验检查结果,也可通过自助设备打印胶片、报告及化验检查结果。

以服务患者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门诊输液、移动点餐、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管理、生命体征自动采集监测、基于“三网合一”的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医疗废弃物管理、高值耗材柜管理、人员定位、资产定位管理。通过有效的病人识别、有效的医护流程、药物的使用安全、正确的手术及部位,实现了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用法、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给药途径用在正确的患者身上;通过条码、RFID和移动计算技术追溯到每个手术器件、追溯院内感染的所有环节;通过集成生命体征采集传感器的RFID标签实现对病人的生命体征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三网融合(有线网、无线网、物联网)”保障医疗安全;为依托物联网基础架构,推出可视化的医疗设备人员定位系统,实现医院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效益。

以远程医疗援助系统服务基层

医院创新设计“一体化远程医疗援助系统”致力于向基层提供服务,依托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课题,与西班牙OMFE公司合作研制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世界级水准集手术、监护、远程医疗等功能的移动应急医疗车,构建城乡统筹的新型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远程急救、远程查房、远程预约挂号、远程检查(影像、心电监护、病理、超声、内镜)、远程区域检验、远程教育、全科医师工作站等工作,创建了流动急救一体车转运、救治一体化应急急救新模式,成为大连乃至全国的院前急救典范。对推动大连市乃至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灾害医学和数字化远程急救医学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以家庭签约医生 为主导的网络医院管理模式惠及百姓

医院在门诊一楼设置社区转诊服务窗口,专人接待,专车接送。医院社区科与健康管理中心,以林海社区为试点,推行签约医生,将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家庭和社区,并在积极地探索和实现“医养模式”。通过健康管理、院内诊疗和随访管理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形成全程、全方位医疗健康闭环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健康云管理平台,实现健康数据监控与管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健康服务包应用管理;居民通过可视电话、APP(医患沟通平台、专科化健康管理、健康档案病历夹)、紧急呼救系统、健康门户、可穿戴式健康设备等模式,实现对居民健康数据长期记录跟踪,完成社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维护及随访路径和知识库推送给院外患者全过程。

医院先后获得“国际HIMSS机构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分级6级”、国家卫计委“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分级评价五级医院”、“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最高级别四级甲等”等称号。同时,国家卫计委将医院确定为2015年“国家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试点单位(全国11家)。一个个瞩目的成绩标志着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走在国内前列,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发展科研 夯实医院创新根基

长期以来,医院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正确把握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尤其注重鼓励高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及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近五年医院共获批各类纵向课题24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辽宁省教育厅11项,辽宁省科技厅16项;获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72项,其中辽宁省科技进步奖6项,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共发表论文近1300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中华系列论文180余篇;发表著作49部;共获得专利23项。医院拥有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并改扩建了1个高水平的动物中心,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医院骨科尤其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聘请《microsurgery》主编张峰教授为骨科主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骨科及相关学科专家46人担任医院骨科客座教授。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外进行讲学和交流,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股骨头的修复与再造的系列治疗方法”推广出去。

优化环境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2016年,随着新门诊教学楼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医院基本完成院区整体规划及智能化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室外园林化、室内宾馆化、病房家庭化”的建设理念。室内环境设计舒适安全,全院地面无障碍通行。卫生间设有紧急呼救电话、轮椅蹲位、扶手等。室外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患者及家属游走其中,俨然走进了公园。医院便利设施充实,免费WIFI院内全覆盖,设有餐厅、咖啡厅、面包房、理发室、洗浴中心、健身房、电影院等,充分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在全国首创将新华书店引入医院,是市内医疗书籍最全的书店,为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读书和消磨时间提供了场所;筹建完成院史馆,建成医院文化教育基地,为患者提供一个了解医院,品读医院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目前,医院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实际编制床位2208张。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氛围浓郁,为患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基本实现了花园式、宾馆式、现代化医院的目标。

经过全院医务人员齐心协力拼搏进取,医院整体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患者满意度及职工幸福指数逐年提高。医院连续两年被辽宁省民心网评为“亲民单位”,获大连市政风行风免评单位。连续5年获辽宁省卫生系统“诚信服务杯”竞赛活动标兵单位称号,在辽宁省医院协会三甲医院运行与管理排行榜中医院连续3年名列省内前茅。

引贤聚能 快速推动学科建设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推动医院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医院先后引进学科带头人37人,引进博士79人,其中留学归国人员21人。享受国家特别津贴等政府津贴7人,省市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领军人才等12人。近五年来,医院多次派出医护骨干分赴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研修。在大连市医疗软实力建设中获1个培训中心和7个诊疗基地的建设任务;2014年成立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同等学力博士学位培训基地;2015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博士后导师26名,进站博士后10名;2016年获批院士工作站。今年,医院引进著名心血管专家卞晓明、郑振国教授,同时先后成立了心脏康复中心、心电急诊中心和胸痛中心。如今,在学科带头人张树龙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团队承上启下、勇于探索、励精图治,成为大连地区心脏病诊治领域的强势医疗机构。

加强党建 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医院党建工作是医院科学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强大动力。多年来,医院党委认真贯彻大学党委的指示精神,努力履行抓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不断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在全面实行院长负责制机制下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服务保证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党员作用,保障医院各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方面开展积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医院党委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医院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重点抓好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创新工作方法,认真抓好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有效落实。加强党总支及支部建设。选派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和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基层党务干部,并在津贴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定期开展基层党务干部综合素质及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为更好地发挥党总支及支部作用奠定了基础保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视在青年医务工作者和学术骨干中发展党员,通过大力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及培育活动,树立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

医院坚持从严治党,开展了针对各层面、多种形式的廉洁文化教育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体系与责任制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以“三重一大”制度为核心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医院党委被大连市高校工委授予“学习型党组织”称号,被中共大连市委授予“先进党组织”称号。

传承文化 构建和谐发展新局面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优良的传统文化、老一辈医者严谨的治学行医精神、对病人认真负责到底的态度、团结协作的传统和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至今在附属中山医院人身上仍然闪耀着光芒。

在大学先进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医院党委坚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医院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构建党的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促进医院文化的培育、提升,并使医院文化成为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实现了党组织团结带领和服务群众的目标。

多年来,围绕医院中心工作,通过丰富文化平台,开展载体活动,全面推进了医院核心价值文化、廉洁文化、制度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建设,为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使得全院上下形成了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7年,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迎来110年华诞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继续贯彻“三依”“三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围绕“迎改革、走新路,医院发展再进一步”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注重发挥大学附属医院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不断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凝聚全院力量,提升医院整体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百年医魂,代代相传。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座与城市同龄,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享有盛誉的医院,她始终是滨城百姓心中最信赖的“医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