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插在肝癌治疗中的“定海神针”

  • 文:转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日期:2017-07-11

肝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的新发病例约为50万~100万人,其中55%左右发生在我国,死亡率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肺癌,因此,肝癌严重威胁着国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近二十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肝癌的治疗基本上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可再分为局部肝脏切除及肝移植。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属中、晚期,加上我国是“乙肝大国”易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切除率很低。因此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尚失了手术的最佳时机,而治疗方法依赖于种类丰富的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局部消融治疗、中医治疗等。而近年来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疗效最可靠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首推局部消融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是指在影像技术(包括超声和CT)引导下局部直接杀伤肝癌细胞的一类治疗手段:通过使用能量加温“烧死”肿瘤或者注入药物杀灭癌细胞,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以射频或微波消融以及无水酒精注射最为常见。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射频消融技术以较少的治疗次数达到了微波消融以及无水酒精注射同样的疗效,因此目前各大医院使用最广泛的肝癌消融技术为“射频消融”。

那么什么是肝癌的射频消融治疗呢?

如果说西游记中东海龙宫的长治久安依赖的是“如意金箍棒”这根定海神针,那么射频消融的核心技术就是“射频消融针”-这根插在肝癌肿瘤当中的定海神针。

当这根射频消融针接通电源后会产生射频能量,而肿瘤组织通过阻碍射频能量的传导导致内部热量的产生(这与我们生活中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能的机制相类似),射频消融正是依靠这些热量的累积引起肿瘤细胞受热死亡。目前射频消融针前端通过调节可以达到与肿瘤大小相仿的直径,产生的消融体积稍大于相对应的肿瘤体积,因此消融的范围是可调可控、相对安全的操作。同时在这个射频消融针尖周围可产生80~110℃高温,而人体组织在超过55℃的环境下,仅需数秒即可出现细胞坏死。因此,射频消融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不同于放疗和化疗,它是即时毁灭性的;同时在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会凝固形成一圈反应带,它的作用正如同肝癌周围的一圈长城,是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同时防止肿瘤转移。

射频消融的优点

目前射频消融针可以在局麻或者全麻下经皮肤入路,也可以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应用。我们常规使用的影像引导手段目前主要是超声,超声引导下经皮消融,具有微创、安全、简便、实时监控、费用低等优点。

那么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射频消融呢?

1. 没有肝外转移的肝癌,单个肝癌病灶直径≤5cm;

2. 病灶数目在3个或3个以下的小肝癌(直径≤3cm);

3. 手术风险较大的患者,如肝功能不全、严重肝硬化、严重门静脉高压者经保肝治疗后有明显改善;

4. 术后肿瘤复发但不宜再行手术者;

5. 对较大的肿瘤或多发肿瘤联合手术切除治疗;

6. 肝癌行肝移植待肝期间的术前治疗。

值得提醒的是: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有严重的大动脉瘤、射频消融区域内有金属物者以及肝内肝门部及腹腔内装有血管支架的患者需要慎重选择。

射频消融临床疗效如何?

目前国内外大量的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射频消融可以有效灭活肝癌细胞。在临床观察上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报道在射频治疗后1、2、3和5年的存活率分别是94%、86%、68%和40%,同时早在1996年就由国外学者报道对于直径≤3cm的肝癌治疗效果与肝切除相当,而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费用却大大降低。

射频消融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对全身的影响小,创伤反应轻。治疗后的并发症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关注的:包括术后一过性低热、局部疼痛等症状一般一周后消失,以及治疗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肝功能指标(如ALT)轻度异常,多数在1~2周恢复至治疗前或正常水平,同时肝脏穿剌部位的出血或肝被膜下血肿,治疗部位的肝脓肿,治疗部位离胆囊近的可出现急性胆囊炎,肝脏周围器官的损伤如结肠穿孔等,这些均与术前患者评估以及手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相关。较少出现沿穿剌针道的肿瘤种植转移。治疗后以静卧休息为主,需要有1-2天的留院观察,以防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发现并发症后能及时的治疗。

总体来说,肝脏的射频消融治疗是一项微创、安全、简便、可重复的治疗手段,相信在射频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肝癌患者会受益于这根“定海神针”所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