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报】不开胸也能给心脏修墙换门

  • 文:转载2016年5月9日《新商报》A15版
  • 日期:2016-05-10

专家介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检查治疗科主任 刘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其中一类以心脏结构改变为主的心脏病,被称为结构性心脏病。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今年3月专门组建了结构性心脏病病房,由心脏检查治疗科主任刘利兼任该病房主任。他告诉记者,过去这类疾病往往需要做开胸手术,如今,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提高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即介入治疗,不用开胸也能给心脏“修墙换门”。

什么样的疾病属于结构性心脏病?

刘利每次出诊时,都会遇到各种类型心脏病患者做咨询,那么到底哪种属于结构性心脏病呢?从医学角度上说,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以及心肌病都属于结构性心脏病。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显得很抽象。刘利形象地为记者打了个比方。如果心脏是一栋房子,心房之间或心室之间的隔膜组织先天缺损,也就是“墙上漏了个洞”,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医生需要把这个“漏洞”补上。而正常心脏有像房门一样的瓣膜,如果“门”开关不严、坏掉了,就是患上了瓣膜性心脏病,医生要为其换个“新门”。

在刚组建的病房里,有六分之一的患者患有结构性心脏病,他们基本上是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在等待给心脏“修墙换门”。医生提醒,除了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结构性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心脏杂音,这往往在体检时就能发现。当疾病进展时,患者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慌、晕厥等症状。这时患者需要尽快到医院做心脏彩超检查,明确诊断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两把小伞”封堵缺损的部位

在心脏上修修补补,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可是个精细活儿,只有具备介入治疗资质的医生才能操作。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以幼儿居多,有的孩子反复发烧、肺炎,在儿科门诊就诊时,医生一听心脏有杂音就马上建议他们到心脏专科检查。99%心脏有杂音的患儿,最终通过心脏彩超检查都是先天性心脏病。刘利治疗过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最小的才1岁半,他表示这样的患儿越早治疗越好。

现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采用封堵术,避免了开胸手术15~20厘米长的刀口,有利于术后恢复。在刘利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他的手术资料图,封堵器就像两把上下摞起的小伞,穿刺针进入股动静脉,导管将封堵器送到心脏缺损的部位,两把小伞张开,一里一外正好卡住缺口。一张张手术片子,清晰地显示着封堵器进入患儿细小血管中的每一步,而医生则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暴露在X光下操作,确保将封堵器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路径虽然看似很短,但“寻路”的过程往往需要1小时。医生表示,对患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这三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只要超过1岁半、体重超过8公斤,都可以选择封堵术的介入治疗方法。

构建一条通路

将瓣膜送到准确的位置

瓣膜性心脏病的患者往往年龄偏大,属于一种老年退化性病变,而且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在出门诊时,刘利常常能听到七八十岁的患者告诉他,自己经常胸闷气短、心绞痛,有时候还会晕厥,稍微走远一点路就觉得头晕、眼前发黑,这都是主动脉瓣狭窄的症状。此时,如果身边没有人搀扶,摔倒后会非常危险。

刘利告诉记者,治疗主动脉狭窄需要更换心脏瓣膜,过去只能做开胸手术,将整个胸骨打开,在心脏停跳的情况下操作,但是有些老年人无法耐受这样的大手术,很可能心脏无法复跳。近两年,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可以在不开刀的情况下为患者植入人工瓣膜。在手术室,记者见到了长约1.5米、直径0.65毫米的导管,医生就是通过它,将人工瓣膜从大腿根部送到损坏的心脏瓣膜处,此时,球囊扩张,“新门换旧门”。

然而,很多老年人的血管质量非常不好。记者观察一位刚刚更换人工瓣膜的80多岁王先生的术前X光片,只见整个股动脉到心脏的通路上,有数不清的白色斑点,刘利说,这都是血管钙化点,术前做增强CT髂股动脉检查测量血管直径,发现导管无法通过,因此,只能在心尖处开2厘米的刀口,再将瓣膜送到准确的位置上。医生提醒,瓣膜性心脏病虽然是老年退化性病变,但如果从年轻时就开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清淡、少吃油腻、多锻炼、不吸烟、少喝酒,将有益于延迟发病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