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使肿瘤患者最大获益

  • 文:肿瘤科
  • 摄影:肿瘤科
  • 审校:文化中心 宋晓妮
  • 日期:2016-07-11

2016年7月8日-10日,第十六届全国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学术大会在大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放疗、介入、外科等领域的近600名专家就国际最前沿的放射治疗手段——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进行了经验分享,并对发展趋势、临床研究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层次交流,对“小粒子”在肺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不同肿瘤的治疗中“大作为”进行了研讨,对放射性粒子治疗进入肿瘤治疗的主流行列进行了前瞻。
本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和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辽宁省医学会、大连市医学会、大连肿瘤学会等八家单位共同协办。
会上,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本次大会执行主席王若雨教授介绍,全国放射性粒子治疗大会是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组织,旨在推动肿瘤粒子放射治疗技术发展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它是全国范围内该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科技交流大会。很荣幸,第十六届粒子治疗大会由我院与其他兄弟单位共同承办,通过此次大会,我们看到了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光明未来。

据介绍,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有100多年的历史。1901年Pierre Curie首先提出近距离治疗术语(brachytherapy),其定义为“将具有包壳的放射性核素直接埋入肿瘤组织内,通过核素持续释放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1914年法国巴黎镭生物学实验室的Pasteau和Degrais医生首次报道使用镭管经尿道插入治疗前列腺癌,开创了组织间近距离治疗的先河。1917年美国纪念医院Barringer 首次报道使用镭针插植治疗前列腺癌。1952年美国爱瓦大学Flocks和他的同事首次行开腹后注射胶体金治疗前列腺癌。1956年高能外放射治疗机出现。1972年Whitmore等首次报道通过耻骨后插入125I粒子治疗局部和转移性前列腺癌,奠定了今天近距离治疗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超声技术、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模板定位技术出现,奠定了近代粒子治疗前列腺癌的标准。使放射性粒子治疗在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和前列腺癌治疗显示了非常好的前景。

王若雨教授说, 随着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介入科医生对粒子治疗的了解越来越多,加入“粒子队伍”的专业人士逐年增多。面对国内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现状,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本着“使患者最大获益”的初衷,从四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积极开展粒子治疗的临床研究,用国际认可的方法证明粒子治疗的优势;二是要加强粒子临床操作的规范,考核粒子治疗资质;三要怀着开放的心态,欢迎更多人了解我们,加入我们;四是要加强多学科合作,促进粒子治疗的MDT(多学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