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介入治疗让早期脑梗瘫痪者康复

  • 文:介入科
  • 摄影:介入科
  • 日期:2009-02-26

介入治疗让早期脑梗瘫痪病人恢复

应用介入疗法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

前不久,医院急诊科推进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家属焦急

前不久,医院急诊科推进一位4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家属焦急地对医生说“上午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左胳膊腿就不会动了?!”

急诊医生询问病情后立即为患者急查了心功、肝功和肾功能,并做了脑部CT扫描检查,同时请求相关科室会诊。经神经内科与介入科紧急联合会诊后,初步诊断为急性脑梗塞(超早期),决定马上为病人施行全脑血管造影。

造影显示:病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完全闭塞。检查结果证实了临床诊断。

对于急性脑梗塞(超早期)病人而言,在最短时间内(3—6小时)打通闭塞的脑动脉恢复病变部位的血流是保证病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静脉或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部分病人采用单纯溶栓后血管依然无法再通,或发生再次闭塞,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针对这样的病人,临床上最佳的治疗手段就是施行介入溶栓的同时再行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但这类手术风险系数较大。

对于3小时前发病的患者来说,如果不在发病6小时内及时实施手术,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可能因为闭塞血管没有再通而留下终身残疾,要想让患者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立即施行手术溶栓和血管成型支架植入术是最优的治疗手段。

此时,急诊室内突然显得格外寂静,只听到时钟秒针“嗒、嗒”的走动声。医务人员终于说服患者和家属,同意施行紧急介入手术治疗。

手术开始了,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介入科张跃伟主任将引导溶栓导管置于患者颈内动脉起始部,并泵入溶栓药物尿激酶;20分钟后,再次造影看到,显示屏上闭塞段“线样”表现已被开通,远端血流通畅,提示溶栓成功啦!之后,张主任将一个2毫米×13毫米的球囊置于动脉狭窄处,将这段管腔撑开,经充分扩张后,又置入一个6毫米-9毫米×4毫米的圆管状的支架(这个支架将留在患者血管中,本站注),此时通过DSA显示屏显示远端血流通畅,整个手术过程相当顺利。

术后的患者,瘫痪的肢体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恢复活动,医护人员和家属都非常高兴。在神经内科及介入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出院时的患者已经能自由活动了。

收稿日期:200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