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大连日报】以工匠精神提升医疗技术用医者仁心打造专家团队
- 文:转载:2016年10月25日《大连日报》16版
- 日期:2016-10-25
以工匠精神提升医疗技术
用医者仁心打造专家团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一个医疗技术精尖、治疗病种全面、科研能力高超的骨科专业团队。经过几代骨科人的不断努力,骨科于1999年评为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2006年成立大连大学骨科及运动医学研究所;2008年本学科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入选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2010年获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2011年获辽宁省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同年骨科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并获批卫生部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骨关节科培训基地;2012年成立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2013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骨科坚持“术业有专攻”的管理模式,有重点、分层次的建设学术梯队,为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专家的特长。科室设有12个病房,同时设有矫形整复治疗室、中药制剂室和专科实验室。设有病床400张,医护人员达2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4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50余人。治疗范围涵盖关节外科(骨坏死)、显微外科修复、手足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科运动医学、骨肿瘤、中医整复、骨质疏松、骨科康复等全部骨科病种。真正地实现了骨科患者看病“专病专治”,骨科医生治病“精益求精”。
科室尤其注重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microsurgery》主编张峰教授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骨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46人担任医院骨科客座教授。通过专家的引进、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科室主持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卫生部公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多项课题。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30余项,发表SCI收录文章近70篇,国家核心期刊及国内外重要会议收录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获得专利10余项。
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为医院医疗技术和科研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同时,也将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以及独有的、处于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推广到全国乃至国外。骨科学科带头人赵德伟教授曾多次受邀到国内外进行讲学和交流,把中山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股骨头的修复与再造的系列治疗方法”的系列科研项目推广出去,转换成新的医疗技术。另外,医院骨科受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坏死学组委托定期举办全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学习班与研讨会,现已成功举办13届;成功举办了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论坛——膝关节外科高层峰会,2016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股骨头坏死高峰论坛,均受到与会人员一致肯定。
大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在学科带头人赵德伟的带领下,无论是在治疗技术、科研能力、专家实力、床位规模等方面均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成为综合医院中的具有“骨科医院”水平的强大专科。
赵德伟:引领团队向前的骨科学术带头人
赵德伟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国家重点专科骨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Microsurgery》杂志编委等。近30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髋周解剖学、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以及新型金属材料用于骨科的材料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骨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获得了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关注。
30年前赵德伟开始研究的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法——“旋骨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位重建股骨头术”,以及之后的“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系列研究”,为骨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德伟从事骨科及显微外科工作三十多年。我国著名骨科和显微外科专家朱盛修主编的工具书《现代骨科手术学》中介绍了赵德伟的“旋骨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位重建股骨头术”的手术方法。
多年来,赵德伟进行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重建的系列研究”,如今,股骨头修复与重建的治疗技术已经有多种:干细胞移植技术、带血运自体骨瓣移植技术、带血运骨瓣移植+钽棒技术、带血运骨瓣移植+钽棒+干细胞移植技术等。这些技术用于修复和重建坏死的股骨头,为骨科学医学的发展和为社会节省医疗资源做出了贡献。
赵德伟“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系列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让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了实际操作上的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针对中期骨坏死,赵德伟原创性提出了带血运骨瓣移植的具体方式,并率先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了带血运骨瓣转移后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的根本问题;对于病损范围更大、但关节面尚完整的晚期中青年骨坏死患者,赵德伟首次联合应用多孔钽金属棒与带血运骨瓣联合植入,为股骨头提供支撑,促进成骨;针对股骨头完全塌陷、软骨破坏严重的晚期患者,赵德伟将带旋股外侧血管髂骨瓣及大转子骨瓣联合应用,再用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移植到股骨头上端,利用大转子的半球形状来重建股骨头的外形。这种方法,使得股骨头重建的病例能保留并恢复功能可达 20 年以上。
根据股骨头坏死病变的病理过程和血运状况,赵德伟第一次提出了早期骨坏死静脉淤滞期,进行传统髓芯减压有效的理论依据,并首次创建自体 BMSCs 体外培养,两周后回植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区的治疗方法,使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治疗成为可能。
赵德伟还率先提出了动、静脉缺血的股骨头坏死的不同类型,揭示了股骨头血供变化与影像学表相及相应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将早期骨坏死分为动脉缺血型和静脉淤血型。
赵德伟教授重建了股骨头内血供架构的清晰图像,并将其用于理论研究。这一理论推翻了股骨头内多来源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指导治疗可有效地提高股骨颈骨折保髋的成功率,并指导血运严重破坏的GardenⅢ型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修复。
赵德伟教授自主研发的新型骨植体——多孔钽金属,获多项专利。通过改良制备技术及工艺,自主研发新型骨植入体,依据需求进行相关内植入体设计,从而提高组织相容性及内固定稳定性,相关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赵德伟带领其团队突破性研创可降解纯镁医用金属材料,受到国际材料学界重视。他带领的团队,在临床应用角度对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的螺纹、螺帽及螺槽进行重新设计,成果已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赵德伟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发现了手术中“选择性修复较为粗大的SRA”可以实现对断裂的股骨头及其颈部重新供血的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指导股骨头治疗手术,整个手术思路与断指再植手术类似,相当于“股骨头再植手术”。
赵德伟教授曾多次赴国外多所大学及医学院校,就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系列研究进行学术报告,具有国际影响力。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王国照教授认为“保留股骨头的系列治疗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美国康奈尔大学Weill医学院骨科教授Scott. A. Rodeo博士评价称“赵教授应用带血管蒂骨瓣和骨髓基质干细胞技术解决了保留和重建骨坏死后股骨头的血供,这是骨科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伟大进步”;Thomas. P. Seulco博士评价“赵德伟教授是真正的临床科学家,他对术后患者做了紧密的随访,并得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毫无疑问是骨坏死治疗领域内的杰出专家之一,而他的工作在此领域内非常的重要,对全世界治疗该病的骨科医师提供非常关键的知识”,日本顺天堂大学骨科教授杉田进评价“赵德伟医生所创建的应用带血管蒂的骨瓣移植及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是世界先进的治疗方法,应用例数之多及效果之佳感到振奋”。国际权威骨科杂志《BONE》、《Clinical Orthop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JBJS》、《Microsurgery》等,曾分别对被推荐人的“BMSCs体外培养回植”、“带血管蒂髂骨瓣及大转子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进行了报道。
多年来,赵德伟教授探索研究的“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系列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经效益。
第一,避免或延缓了人工髋关节置换。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通过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可以延缓甚至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对于中青年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一旦过早置换人工关节,一生中将面临着一次或多次人工关节翻修,因此,晚期坏死的股骨头的修复与重建技术,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这是一个解决了世界性难题的医学技术。
第二,为社会和老百姓节省了医疗成本。赵德伟所带领团队累计开展保留股骨头手术逾4000例,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逾万例。使得近万人避免或延缓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目前,中国大约有812万人口罹患股骨头坏死,且多发于青壮年。这种病已被列入国家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目录,国家每年需支付巨大医疗费用。费用高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青壮年关节寿命约10年左右,费用2万元~5万元/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按人工假体2.5万元/髋来估算,近万例患者的髋关节的初次手术费用,即可节省医疗费用约2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