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大连日报】建成高端骨科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惠及骨病患者

  • 文:转载:2016年10月25日《大连日报》16版
  • 日期:2016-10-25

近日,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室主要围绕新型生物医用植入材料与产品创新,突破国际专利壁垒研发具有生物活性新一代多孔钽金属植入材料及产品,完善生物功能化、仿生化及个性化的关键共性技术,加速产品转化,实现国家生物医用材料的快速发展;以材料个体化设计与制造技术(3D打印)、组织工程技术助推生物材料转型,推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

他们的优势是什么?

●骨植入材料研发技术领先

医院工程实验室在前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孔钽金属骨植入材料及个体化3D打印技术制备仿生骨小梁结构多孔钽植入体尚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临床应用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自体骨移植固定修复骨缺损属国内首例,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科研团队优秀

医院工程实验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优秀科研团队。目前实验室总人数66人,其中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34人、占人员总数的63%。为创新平台提供了坚实人才基础。

●实验环境良好

实验室研发设备原值3900万元,相关研发场地面积3800平方米,拥有100万元以上的大型先进仪器设备15台件,具备了生物及骨植入材料制备、生物学检测、材料学检测、计算机数字模型设计和产品研发及转化相关设备和条件,为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科研成果丰硕

实验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各类科研奖励20余项,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表SCI收录及国家核心期刊文章22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3部,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

●合作交流广泛

实验室所依托的大连大学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东莞宜安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为工程实验室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础。

他们要做什么?

我国是人口大国,骨退行性病变、骨肿瘤及骨坏死疾病等骨科疾病发病率基数庞大,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交通事故、运动创伤带来的骨损伤性疾病也不断增加。对骨病植入材料方面需求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目前主要的材料来源则为国外采购,其在价格、适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目前亟待解决。

本项目的建设,是通过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和完善生物材料研发、应用及转化中心,在提高国内现有材料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型生物材料,提高骨科疾病研究及治疗水平,建立完善生物及骨植入材料检测中心,以推动我国材料学的提升,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从而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受益于这种相比于国外材料来说,技术更精尖、价格更低廉的国产骨科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