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大连日报】高精技术彰显国家级重点专科实力
- 文:转载:2017年2月28日《大连日报》4版
- 日期:2017-03-02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无论是在治疗技术、科研能力、专家实力、床位规模等方面均已进入国家先进骨科行列,成为综合医院中的具有“骨科医院”水平的强大专科。
1999年评为大连市一级医学重点学科;
2006年成立大连大学骨科及运动医学研究所;
2008年本学科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2009年入选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
2010年获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
2011年获辽宁省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同年骨科实验室被评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并获批卫生部内镜与微创专业技术骨关节科培训基地;
2012年成立大连大学骨科医学研究中心;
2013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凝聚着几代骨科人的智慧与心血,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真正实现了骨科患者看病“专病专治”,骨科医生治病“精益求精”,成为大连地区骨病患者治疗的首选之地。
专家是医疗技术的生命线
近年来,医院始终坚持自身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秉承着“术业有专攻”的管理模式,有重点、分层次的建设学术梯队,为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专家的特长。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聘请了国内极具影响力的骨科及相关学科的专家:聘请了《microsurgery》主编张峰教授为骨科主任;聘请樊代明院士、钟世镇院士、《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主编徐达传、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院长王岩教授等国内外专家46人担任医院骨科客座教授。外聘专家与本院专家的强强联合,促进了骨科技术的更好发展。
专业是服务患者强有力的保障
骨科治疗的专业细分,能够更好地解决骨科治疗的每一个难题、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更加全面地为患者服务。骨科下设包括关节、脊柱、创伤、关节镜及运动医学、骨肿瘤、小儿骨科、手外科、中医骨伤、康复科、骨内科等多个专业。这些不同的专业,都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并有其先进的治疗技术、精准的科研方向和特色的治疗方法——关节科采用带血管蒂骨瓣移植联合钽金属棒植入、干细胞移植等系列保头治疗的手术方法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关节置换及关节假体翻修术,减小误差,提高准确性;脊柱外科、创伤外科、手外科、骨肿瘤科将显微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疗效;关节镜科以微创为主要治疗手段,创伤小,恢复快;中医骨伤科采用独特的中医正骨手法、自制的夹板外固定技术将传统医学继承发扬;2012年医院康复中心成为大连市康复医学专业质控中心,新建康复中心还拥有康复机器人、上下肢肌力训练系统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设备。
学术交流推动技术的卓越
多年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注重开展国内及国际化学术交流。医院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附属特种外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国内外著名医院开展了常规化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骨科的高端学术交流方面。医院派出多名医生到美国、德国、韩国的先进医院学习、研修;并多次主办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的骨科和骨显微外科的高峰论坛。
高端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医院骨科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将医院骨科的科研成果,以及独有的、处于国内外领先的医疗技术,推广到全国乃至国外。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
赵德伟:不断创新突破 引领团队前行
赵德伟,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国家重点专科骨科学科带头人。
近30年来,赵德伟带领团队致力于髋周解剖学、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以及新型金属材料用于骨科的材料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骨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获得了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关注。
在股骨头坏死治疗的路上,赵德伟一直在寻求创新突破。从一开始的“旋骨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转位重建股骨头术”,到之后的“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系列研究”,都为骨科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中期骨坏死,赵德伟原创性提出了带血运骨瓣移植的具体方式,并率先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了带血运骨瓣转移后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的根本问题;对于病损范围更大、但关节面尚完整的晚期中青年骨坏死患者,赵德伟首次联合应用多孔钽金属棒与带血运骨瓣联合植入,为股骨头提供支撑,促进成骨;针对股骨头完全塌陷、软骨破坏严重的晚期患者,赵德伟将带旋股外侧血管髂骨瓣及大转子骨瓣联合应用,再用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移植到股骨头上端,利用大转子的半球形状来重建股骨头的外形。
根据股骨头坏死病变的病理过程和血运状况,赵德伟第一次提出了早期骨坏死静脉淤滞期,进行传统髓芯减压有效的理论依据,并首次创建自体 BMSCs 体外培养,两周后回植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区的治疗方法,使股骨头坏死的生物治疗成为可能。他还率先提出了动、静脉缺血的股骨头坏死的不同类型,揭示了股骨头血供变化与影像学表相及相应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将早期骨坏死分为动脉缺血型和静脉淤血型。赵德伟教授重建了股骨头内血供架构的清晰图像,并将其用于理论研究。这一理论推翻了股骨头内多来源血管分区供血的传统理论,指导治疗可有效地提高股骨颈骨折保髋的成功率,并指导血运严重破坏的GardenⅢ型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修复。 赵德伟教授自主研发的新型骨植体——多孔钽金属,获多项专利。通过改良制备技术及工艺,自主研发新型骨植入体,依据需求进行相关内植入体设计,从而提高组织相容性及内固定稳定性,相关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赵德伟带领其团队突破性研创可降解纯镁医用金属材料,受到国际材料学界重视。他带领的团队,在临床应用角度对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的螺纹、螺帽及螺槽进行重新设计,成果已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还研究发现了手术中“选择性修复较为粗大的SRA”可以实现对断裂的股骨头及其颈部重新供血的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指导股骨头治疗手术,整个手术思路与断指再植手术类似,相当于“股骨头再植手术”。
“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落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搭建高端平台研制骨科生物材料惠及百姓
2016年,国家发改委“骨科植入材料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正式落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本项目的建设,是通过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和完善生物材料研发、应用及转化中心,在提高国内现有材料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型生物材料,提高骨科疾病研究及治疗水平,建立完善生物及骨植入材料检测中心,以推动我国材料学的提升,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从而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受益于这种相比于国外材料来说,技术更精尖、价格更低廉的国产骨科生物材料。
医院工程实验室在前期就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以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多孔钽金属骨植入材料及个体化3D打印技术制备仿生骨小梁结构多孔钽植入体尚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临床应用可降解纯镁金属螺钉自体骨移植固定修复骨缺损属国内首例,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当然,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始终离不开科研平台的搭建。2011年医院骨科实验室就被评为辽宁省骨关节病细胞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2013年,医院又新建一个实验室,新建的实验室分地上、地下两层,共计2100平方米,其中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的基因检测实验室面积达400平方米,骨科实验室12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内为万级净化,部分区域为百级净化。医院的动物饲养中心也在筹建当中。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和专业技术人员引入,目前实验室配有MicroCT,流式细胞仪,硬组织切片系统,共聚焦显微镜,real-time PCR仪等大型实验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