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不能忘记的那份情……

  • 日期:2016-07-05

日记1:援藏,从“高反”开始

昨晚醒来两遍,是憋醒的。胸闷也就罢了,更有口鼻干燥。看看房间里的湿度表,竟然是百分之十几,太干燥了吧,怀疑是不是表坏了。后来证实湿度表是好用的,每个房间的读数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好处:晚上晾多湿的衣服,只要不是十分厚实,明晨必干(后来知道,还有一个好处,吃的东西放在房间,比如饼干,很长时间也不会发霉的)。

头痛、头胀是持续的,只有缓解和加重之分。然后是走路有些发飘,时不时伴有恶心、厌食。我从来没有呕吐过,上帝保佑!人和人的高原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些是我的反应而已。在内地,我的血压是平稳的:110/70mmHg,到了高原,血压飙升,最高的一次达到170/120mmHg,所以头痛、头胀、头晕的出现是再正常不过的。幸亏本人是医生啊,能够积极调节血压,但依然心有余悸:要是突然有一天血管爆了,是不是就over了?心里默念:不会的,不会的,一定不会有事的!呵呵,果然如此!信仰的力量是果然无穷的。

日记2:这里如此艰苦

今晨来到县人民医院,这里比我想象的还要简陋和脏乱,跌破了我心里最差的预期。整个医院三层小楼,二十几张床,散发着顶人一跟头的气味,走廊和台阶布满泥浆和尘土,保洁的活是干也干不完的,整个县城的路就是泥土路,没有硬化处理,没有下水系统,天气多变,所以把尘土泥浆带到医院里十分容易理解,老百姓从偏僻的百八十里外的山村赶来求医更是司空见惯,没有卫生条件,汗水味、牛粪味,我们还不太习惯的酥油味等等混在一起,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里。没有卫生条件,大部分老百姓的脸有泥印子,手指甲是黑的。嗯,我发现,很多大夫也是这样的。

更能让你落泪的还在后面,医院里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经常看到老百姓内急,一出医院门口,不管男女老少,在宽大藏袍的遮掩下就方便了起来。那曲索县,地处高寒,温差大,即使是夏天,早晨到病房,依然可见藏民在薄薄的被褥下瑟瑟发抖,陪护亦是寒凉显见。

看到藏族同胞在如此条件下求医,更感觉自己肩头的不仅是医疗责任更有社会责任。我马上向我们领队县委岳书记汇报,他听后,含着眼泪说,供水是个全县的整体工程,暂时做不到,但是,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就在今年,一定要把医院的锅炉房和暖气按上,不能让老百姓在寒冷里就医。听了他的话,站在仿佛是好几个世纪前的乡镇卫生院里,想象着这里不会再寒冷,这时,一缕阳光照进病房,西藏的阳光犀利耀眼,不知为什么,感觉突然一切充满了希望,心里暖暖的。(注:到了当年10月下旬,果然如期供暖)

日记3:科普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每天到医院出诊,看病人,渐渐熟悉了这里的环境,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不觉得酥油茶有多么难喝,有点膻味,咸咸的,油油的,说是可以抗高反,不知道这有什么理论依据,没有感觉出来真的能抗高反,相反,我认为,酥油茶一定会增高血压和血粘度,里面含有那么多的盐和酥油,可想而知(后来证实,在日常诊疗的患者里,绝大部分是代谢终合症的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很多,不能不说和饮食这个致病因素之一密切相关)!

和县里的老百姓一点一点熟悉起来,他们知道大连又来了一批援藏的,我看过不少病人了,也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的困苦。但是,整个县城五万多人,和我们单位比起来,说实话,工作量真的不大,没有血库,没有专业的麻醉师,没有完备的灭菌系统,没有正确的诊疗流程,呵呵,这些,这些都挺吓人的,都是我们以后要帮助逐渐建立形成的,可想而知,做不了像内地能做的大手术,只能做一些像阑尾炎、肠穿孔、外伤一类的手术,胃穿孔修补就算是比较大的手术,就可以填补当地的医疗空白了。

这里更需要全科医生,幸好以前轮科较多,幸好各方面的知识还都懂一些,外加带了好多的专业书,赶紧复习就是!想起《火烧赤壁》里诸葛亮说过的一句比较雷人的话:什么事情都懂一些,你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自我表扬一下哈。我看病有些慢,每个人我都要问问日常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什么的,你光给人家开些药片,不去从根本习惯上杜绝疾病的根源,是不负责任的,很多病还真的不是开药就能根本解决的。我把我们医院医生都明白的预防医学理念带到西藏,并且身体力行,不久就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好医生就是宣传机、播种机,渐渐地,老百姓都口口相传:我们要注意饮食了,不要吃得那么咸、那么油腻,不要熬夜,少吸烟饮酒。我对他们说,这不仅强身健体,也会节约你的钱财,也是我们热爱国家的表现。这些其实没有技术含量,有的只是一颗责任心而已。

我们当医生的,时刻记得:天下疾病,我的责任!

日记4:受到认可和尊重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离开家乡大连、离开家人和单位已经接近一年了。

在这一年里,当然每天首先离不开的是日常的诊疗工作。

在这里时间长了,走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能够看到质朴的藏民朝你弯下腰,眼睛虔诚地盯着你,吐一下舌头,然后羞涩地走开。他们不善言语。虽然,我们已经会用藏语简单地交流,但他们仍然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谢意,看病后,很少说“雅撬”、“图及其”(都是谢谢的意思),我想,这和我们内地一样,偏远农村的老百姓见面,说:先生,早上好!晚安!让人难为情,太文绉绉了!藏民吐舌头,并不是做鬼脸,恶作剧,而是对最尊贵的客人发自内心敬意的表达。收到这份尊贵的礼物,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和尊敬,内心比蜜还甜。

日记5:提出建议,为了那份责任

大家都在谈援藏,力度也很大,医疗方面,捐设备、捐仪器。县人民医院的走廊里有几个大箱子,摆在那里已经好长时间了。有一次,我实在好奇那都是什么,院长说是生化仪还有彩超机器,甚至还有一台DR机。我说,这都是好东西啊,怎么不用?他们说,不会用。那怎么不学呢?不知道怎么学!我一想,这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

我在县委的援藏会议上向县里的领导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向他们提供了解决方案以作参考:向仪器和设备的提供者们求助,由县领导出面,医护人员具体操作,能电话沟通解决的,就电话里学习,实在不行的,就派人到他们那里学习。向仪器和设备的提供者们求助时,他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人家捐助这些东西,是希望运转起来,造福百姓,可不希望闲置浪费,不去和人家沟通,人家还以为机器运转的很好呢。

这个小小的建议,却有了良好的效果。走廊里的大箱子都不见了,变成了医护人员手里齿轮流畅磨合的声音!看到这个情景,我没有感觉我是在“管闲事”,相反,感觉我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日记6:我成了“大师”?

和当地的医护人员、老百姓的感情逐渐加深。在实际工作里,我逐渐感觉这份感情越来越浓,难以割舍。

布热师傅是我们援藏工作队的司机,他的哥哥有严重的肩周炎,我利用业余时间给他针灸、理疗,告诉他如何正确地功能锻炼,不久得以康复;还有一次,一位藏族县委副书记突然腹部绞痛,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穿孔、出血、坏死)之后,用我的中医急救知识,数分钟消除了他的病痛,他觉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来的崔医生是个神医,奉若神明,一见面就喊“大师”,不是开玩笑,他是很严肃的!我都不好意思了,呵呵。这样的事例好多好多,很多疾患,不能因为不是我的专业,就拒之门外。很多疾患的治疗,在于平时的专心留意思考和积累。不是我多高明,是我们医院对医生培养得好,这也是我院医生整体素质的体现!

日记7:受到肯定和褒奖

今天,我们队长县委书记岳伟一进门就高兴地表扬了我,说你今天真给我们援藏队长脸了!原来,今天中午,是我给当地卫生人员医疗培训的若干次中的一次,那时我还不认识扎西卫生局长,他是一个年轻的藏族同胞(藏族同胞往往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就是处长级、厅级的干部,西藏地区干部年轻、升迁快是他们人才使用的特点)。他在下面听了我的医疗培训,反响很好。在县委会议上,扎西说:有崔大夫这样的人在这里医疗援藏,真的有时比把医护人员送到内地培训的效果来的快捷,效果更好,你想,送到内地,需要花费路费、住宿费、伙食费吧,还消耗许多时间,有时光剩疲劳了。当地藏族干部和群众对我们援藏工作的肯定和褒奖,着实让我们暖心并且干劲十足。

日记8:临别的泪水

今天在县委礼堂召开了大连援藏期满欢送大会。县委书记拉巴坚赞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本来,他的秘书给他准备了讲稿,但是,他把讲稿往桌上一丢,像唠家常一样,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小时。那曲索县的人民群众和大连援藏工作队的感情太深了,感情深是因为援藏队员真心实意地为那曲索县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他说,那么多鲜活的事例,那么多的老百姓交口称赞,是不需要照稿子来刻板地念的。会上,他特意提到了大连援藏的崔洪章医生,提到了派出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我和医院都进行表扬和感谢,还欢迎以后有机会来索县做客。拉巴坚赞说这些话时,几度哽咽,双眼噙满泪水,藏族人不愿做作,未到情深时,绝不会如此。

当我听到我的名字,听到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名字,听到县委书记饱含真情的表达和临别时的肯定和表扬,我的鼻子也一酸,差点流下了眼泪。此时,无论我在援藏工作中承受了什么,一切都值得了……

开完会,走出礼堂,和当初来时一样,县委大院里挤满了自发来的干部、群众,只不过人更多,哈达更多,人群里,见到了平日里医治的老百姓,共事的医护人员,他们默默无语两眼泪,走到你的跟前,把哈达带到你的身上,身上的哈达太多了,都戴不下了,戴满一拨,有工作人员帮忙卸下,转眼,项上又被热情的老百姓戴满哈达,真是一拨一拨又一拨,不由得两行热泪流下来,怕被别人认为感情脆弱,被别人笑话,偷偷看了一下别人,连平时不苟言笑的队长岳书记都哭了,那我还抑制着个啥?!

后来,听当地的武警老乡高杰中队再次证实,这样的场景,历史上绝无仅有。老百姓是真的不舍离别啊。但愿,我做的一些工作,能使那曲索县能够记得我来自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我院对山海情缘、藏汉团结最直接的深情厚谊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