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跃伟主任介绍“心理社会肿瘤学”一门新的学科

  • 文:医院介入科
  • 摄影:医院介入科
  • 日期:2011-07-04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大会在芝加哥举行,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肿瘤学术会议,全球4万多肿瘤医生参与其中。我院介入科主任张跃伟关于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论文被大会收录,并有机会与全球专家一起进行探讨交流,同时,他也带回一些肿瘤治疗的前沿资讯,与大家分享。

在参加的众多会议中,张跃伟主任对美国一位科研人员关于肿瘤心理治疗研究的讲座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治疗水平和世界同步,但患者生存率要低一半,这与我们对患者的心理治疗跟不上相关,在这一领域,国内只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这位科研人员在讲座中提到,美国现在提倡,所有医生都应该学习肿瘤心理知识,随时随地都要准备好,在医院、在公共场合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这项工作不应只由肿瘤科医生来做。”张跃伟主任说,美国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美国在肿瘤心理方面的研究始于1970年。当时,因为很多肿瘤科医生发现,病人吃抗肿瘤药物时有疲劳、失眠等症状,停药之后这种症状并没有消失,这让医生们感到疑惑,于是开始了肿瘤心理研究工作。

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被真正重视同美国一位女精神学专家有关,她的丈夫是知名肿瘤专家。在丈夫和同事的聚会上,她经常听到他们谈论自己的病人,很多病人会反复问医生自己的癌细胞是不是会扩散,有些病人用药前和用药后一样会出现疲劳。她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于是建议丈夫给有抑郁情绪的癌症病人吃抗抑郁药物,结果失眠、疲劳等症状消失。于是,一门新的学科——“心理社会肿瘤学”出现了。学科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有心理问题的肿瘤病人活得更好。

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有着400张床位的美国肿瘤医院有100位心理医生;而在大连,仅一家医院设有肿瘤的关爱病房,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张主任介绍说,在肿瘤病人中,40%患有抑郁,13%—33%有焦虑,23%的晚期病人有意识丧失、幻觉等,很多患者死于“心理因素”。面对这种现况,肿瘤医生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张跃伟主任说,“前不久,科里一位癌症患者想不开,坐在楼上的窗台上,流露出轻生念头,幸好被医生及时发现,通过聊天交流,听她倾诉,为她做心里疏导,患者终于想通了。医护人员用1个小时时间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可见这项工作多么有意义。”

现在,我院药理化青年团支部中的9位年轻医生已着手学习心理社会肿瘤学知识,开始担当肿瘤患者的心理援助志愿者。

收稿日期:2011-7-4 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