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为1岁女童成功取出"胆管铸型"

  • 文:胆道微创外科
  • 摄影:胆道微创外科
  • 日期:2011-07-06

2010年10月23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民马先生为女儿捐肝的举动引起社会关注。然而,手术一个月后,女婴乐乐(化名)出现术后胆道并发症:肝内胆管梗阻,“胆管铸型”形成,如果不及时治疗,采取措施疏通胆道,最终会造成移植的肝脏功能丧失而致肝移植失败。于是,乐乐和她的家人走上了漫长而痛苦的求医之路。几经打听,家属最后找到了我院肝胆外科主任、胆道微创外科专家杨玉龙教授。

乐乐父亲马先生介绍, 2009年11月,夫妻喜得千金,几乎同时又听到一个噩耗:孩子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疾病。医生说,这种病唯一的出路就是肝移植,否则将面临死亡。从乐乐出生的一刻起,一家人便辗转北京、上海,访遍名医,但得到的唯一答复就是“肝脏移植”。最终马先生决定用自己的肝为孩子做移植。经过多方打听和慎重考虑,2010年10月23日,11个月大的乐乐和爸爸同时被推进了手术室。

父亲的肝,母亲的血,门外家人焦急的等待,手术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从手术室出来后,乐乐被送到了ICU病房,经过医护人员的集体努力,经历了无数次和死神抗争的考验,乐乐最后终于进入了平稳期。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孩子开始出现黄疸伴发热的症状。于是马先生夫妇又带着孩子拜访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的肝脏移植专家,但治了8个多月却没有明显效果。在北京和上海的专家推荐下,马先生一家最后找到了我院的杨玉龙教授,希望通过内镜微创手术方法去除肝内胆管梗阻病灶,保住孩子移植得来的肝脏。

杨主任坦言,给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胆管铸型”取出手术还是第一次,风险大,压力也很大。经过多次会诊,医生们尽可能地考虑到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才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

2011年6月23日上午,乐乐被推进手术室,9时35分手术正式开始。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幸运的是,乐乐的手术非常顺利,效果也很好。孩子术后在外科ICU 病房观察24小时后,被转到普通病房。杨玉龙表示,目前患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再经过几次后续治疗后,孩子将恢复正常。

2011年7月4日孩子出院了。

相关信息:

胆道铸型综合征(biliary cast syndrome,BCS)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一种。“胆道铸型”(biliary cast,BC)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 Waldram 医生于1975年提出。BCS 由Starzl 教授于1977年正式提出,是指肝移植术后在肝内外胆道内形成的胆道树样铸型坏死物“胆道铸型”充填于胆道,同时可伴有一处或多处非吻合口胆道上皮坏死或狭窄,并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生率约为7%~30%。(选自CNKI,《中华外科杂志》2007年15期“肝移植术后胆道铸型综合征”作者:武警总医院肝脏移植研究所,朱晓丹、臧运金,本站注)


收稿日期:2011-7-6 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