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大连大学“三育人”先进教师张殿龙

  • 文:大连大学网站
  • 日期:2012-09-11

大连大学纪念第28个教师节座谈会暨2010—2011学年三育人先进个人表彰会2012年9月10日下午举行。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殿龙副主任医师荣获大连大学2010—2011学年“三育人”先进个人,受到大学表彰。

倾尽心智吐芳华

----附属中山医院张殿龙同志“三育人”先进事迹

张殿龙是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是《外科学》、《专业外语》、《外科护理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在2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钟情的教学工作,献给了他所挚爱着的学生。在学生眼里,他是教书育人、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乐于奉献的好师长。每次评教过程中的优秀的评价,都是学生们用心评出来的。他自1999年至2010年曾先后连续被评为大连医科大学和大连大学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外国留学生优秀实习带教教师”,其中2004年被评为医院“十佳业务能手”、2005年被评为“医生标兵”、2006—2007年度被评为大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07年获“大连大学评建工作特殊贡献奖”及“大连大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作为大连大学参加第二届全国护理教学成果展示赛的指导教师,使大连大学获得“团体二等奖”和“英语护理优胜奖”、2008年获第四届“天堰杯”全国护理教学成果展示赛“指导教师奖”、2007—2009年连续3年获医院“先进工作者”、2010—2011年度获医院“教学标兵”、“大连市2011年度365天安全行医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主任”等称号。

身后是结结实实的脚印 心中是沉甸甸的责任

在他人生的字典里,工作和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责任是至高无尚的。虽然医疗工作占用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但是他从来没有因此而影响教学工作。他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他首要的工作重点。他主讲《外科学》、《专业外语》、《外科护理学》及《研究生外科学》等课程,并承担了这几门课的双语教学任务。他几乎从来没有在医院上班时间备过课,都是回家熬夜或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备课。虽然他的休息时间很少,身体长期疲劳,但是只要他一站在讲台上或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他就会显得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语言生动,情绪饱满。即便是讲完课已经很晚,他也要回到医院去看病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节假日自觉到医院看病人的良好习惯,高尚的医德之花已经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但他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由于在外科学教学中表现突出及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他由教学秘书被提升为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外科学教研室的日常工作。这样,他不仅承担了理论课、见习课及临床实习的教学及带教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外科学教研室具体的教学管理、教学安排、教学检查等工作。

作为主持工作的外科学教研室常务副主任,他的心里时刻想着大外科教学的发展及教研室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外科学教研室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检查。他所领导的外科学教研室多次被评为学校及医院的优秀教研室。他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他的工作得到了广大教师及上级领导的认可。在医院“全体教师临床技能大赛中排名外科第一名”;在外科全体“教授(副教授)教学查房比赛中排名第一名”;在医院百年庆典“中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中获得第一名”,受到了医院领导的称赞。

遵循教学规律 形成独特风格

他自觉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备课,认真讲课,教学内容丰富,科学性强,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联系实际、针对性强;旁征博引、思路开阔;观点鲜明、分析透彻;语言生动、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顺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进行理论课、临床讲座或教学查房之前,他都要认真备课,制定授课计划,查阅大量最新资料、图片,准备大量临床病历,制成多媒体课件,尽量以临床实例及图片等进行授课。他上课时,没有学生旷课、没有学生溜号。他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说:医学太难了,有的老师一讲课我们就想睡觉,但张老师上课就不一样,他的课很好理解,非常直观,我们看着图片、听着故事,就把他讲的课消化了。这些图片和故事,都是张老师凭着良好的教学意识进行多年的临床教学资料积累,一点一点地得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查阅文献不断学习外科学的最新进展得来的。

关心学生的成长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每轮学生进入外科实习之前,他都对学生说:“每个人的大学生活只有一次,每个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更是只有一次,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就很难补上了。所以,大家要珍惜临床实习的每一分钟,现在学到的知识会让大家受用终生”。他不仅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各种适应能力,同时也关心学生的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他积极联系和接近学生,经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指导他们健康成长。他在紧张繁重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积极利用业余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如有的学生对外语学习不重视,没有信心,他就以切身体会,教学生外语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还有的学生想考研,他就牺牲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复习、教他们查找文献,为他们联系相关专业的老师。还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吃力、恋爱受挫、不适应临床实习或见习工作、与老师或同学关系紧张等原因,出现了紧张、焦虑、迷茫和情绪不稳等问题。他凭着对学生真挚的爱,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倾诉,同学生们谈社会、谈人生、谈理想,言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学生杨向东在基础学习期间成绩很好,可进入临床实习后却怎么也不能进入角色,不能适应临床实习的学习生活,总是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他了解情况后,亲自带他进行临床实习,有时间就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亲自指导他具体的临床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使他很快适应了临床实习。大学毕业后,该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他用真情、爱心和对学生的责任心,感动着每一位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他的师德赢得了不同肤色的留学生的尊重

张老师不但深受中国学生的喜欢、信任和爱戴,而且也受到了外国留学生的欢迎。每年都有外国留学生在医院进行轮转实习,由于语言障碍,留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张老师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派外语水平高的老师对他们一对一带教,并亲自参加留学生的具体教学工作。张老师利用他流利的英语和专业的医学英语,与留学生们打成一片。在工作中手把手地教会留学生一些外科的基本操作,教会学生临床工作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成为合格的医生。留学生们知道了从张老师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临床知识,所以不仅是在外科实习的学生,在内科、儿科和妇产科的学生也都喜欢“缠着”张老师,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张老师感觉到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对知识的渴望,每周四都抽出1小时为留学生进行纯英文的专题讲座,至今已经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中国学生也喜欢来听这个讲座,因为不但可以学到临床知识,而且也可以学习医学英语。在张老师的努力下,医院留学生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

很多留学生在没来医院之前就知道中山医院有个张老师,他们在各个方面遇到问题只要找到张老师,都会得到很好地解决。张教师帮助过几乎所有在医院实习的留学生,甚至包括在大学学习还没有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印度的哈桑因为语言不通,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在来医院实习之前没能在医院周围找到合适的住处,所以他找到了张老师。张老师二话不说,在休息日领着哈桑走遍了医院周围的房屋中介,最后找到了物美价廉的住处;蒙古国的明香患急性胃肠炎,张老师帮她买来对症的药物;巴基斯坦的拉迈特毕业回国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向张老师请教……学生们知道张老师会真心的帮助他们,已经把张老师当成了自已可以信赖的家人或长辈。

不断探索辟新径 孜孜以求谱新篇

他认为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不断变化,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材等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他带头承担省、市级的教学改革课题,发表教学改革论文,主编或参编教材及教学辅导用书,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教学改革会议等。在他的带领下,外科教职员工的教学意识在不断增强,大家都重视外科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改革,重视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从而使外科学教研室的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由临床医学教学引起的隐私权纠纷和案件不断增多,实习医生在临床上处于尴尬的地位。张老师在对临床实际工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教学论文——《医学教学与保护患者的隐私权》,通过对医学教学过程中侵犯患者隐私权现象的分析,提出了避免医患纠纷、保护患者的隐私并且保证学生实习效果的具体方法,包括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增加患者的信任,开创新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将临床教学纳入法制化管理等减少隐私权纠纷的方法。他撰写的《新时期如何培养外科实习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一文,获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论文二等奖。

他不仅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和医生,还是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近年来,他主编了大连大学双语教材《CGFNS外科护理学》及《General Surgery 1》;担任《临床基本技能培训指导》及21世纪应用型人才护理系列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的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了21世纪应用型人才护理系列规划教材《健康评估》;主持了2009年辽宁省教育厅的课题《双语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2011年大连大学重点项目课题《利用仿真模拟教学促进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加了多项本专业的省、市级课题,已经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中的骨干人才。

“风吹黄叶落,复又秋阳红。”张殿龙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他为自己20年的执教生涯所欣慰,但他没有满足,他还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着。他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化茧成蝶,他将倾尽心智吐芳华,衣带渐宽终不悔!

收稿日期:2012-9-11 本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