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聊聊ICU里的“美丽误会”
- 文:MICU 马琬竹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11-11
提到 ICU,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严肃到不敢呼吸”的地方 —— 总觉得这里满是冰冷的仪器,连空气都带着紧张感。但其实,我们对 ICU 的认知里,藏着不少“美丽误会”,这些误会像一层薄薄的纱,遮住了 ICU 更真实、更温暖的样子,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 ICU 里的“美丽误会”。
“误会”1:“进ICU就出不来了”
误解来源:
因为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死亡率确实高于普通病房,这给人们造成了进ICU就“凶多吉少”的恐怖印象。
现实情况:
ICU主要是24小时不间断地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与救治服务,极力确保患者平安度过生命危险期,为原发病的救治争取时间。很多患者经过ICU治疗病情稳定后,即可转回普通病房进行下一步治疗。因此,ICU绝不是生命的“终点站”,而是生命的“中转站”。
“误会”2:“进ICU治疗除了遭罪没有任何意义”
误解来源:
看到患者身上插的“管子”,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被约束双手,无意识甚至是痛苦挣扎,这种场景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导致大家会觉得患者在承受巨大的痛苦。
现实情况:
镇痛与镇静:ICU治疗时,若患者需要有创操作,会分情况使用镇痛剂及镇静剂,使患者处于无痛或睡眠状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部分患者恢复清醒并撤除人工气道后,甚至不知道发生过什么。
必要的代价:这些令人恐惧的“管子”是支持生命的必要通道。人工气道用于维持呼吸;胃管用于给患者“吃饭喝水吃药”;尿管用于帮助患者引流出尿液,避免患者“憋坏了”。每根“管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它们存在的意义相比不值一提。
“误会”3:“ICU太贵了,就是为了榨干患者的钱”
误解来源:
ICU费用高昂,每天动辄数千或者上万,如果最终人财两空的时候,家属最容易产生这种想法。
现实情况:
ICU费用高是因为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成本巨大。包括:昂贵的药物和耗材,最先进的监护和治疗设备(呼吸机、血液净化器等)、24小时不停歇的高质量团队(医生、护士配比远远高于普通病房)。这些能够确保患者得到最高质量、最及时、最全面的治疗,费用高低取决于患者病情和家属意愿,而医保报销后的费用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天价”治疗费。
“误会”4:“ICU没有人情味儿”
误解来源:
ICU禁止家属探视。医生及护士因患者病情不能满足其需求(如:消化道出血不允许喝水),导致患者及家属觉得医生、护士“不近人情”。
现实情况:
禁止家属探视主要是为了预防感染,患者的免疫力极低,对于普通人没有威胁的病毒,对ICU患者可能是致命的。ICU患者疾病复杂,所以对于水和食物的摄入以及体位的限制极高,导致患者舒适度和依从性较低,出于有利于患者健康的角度,医生及护士必须拒绝患者及家属的不合理需求,并非医护人员“不近人情”。
“误会”5:“进ICU会被脱光绑在床上没有尊严”
误解来源:
意识障碍患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意识发现自己的双手被绑住并且只穿一件病号服,感到没有被尊重。外出检查或转运时家属发现患者的手被牢牢绑住而感到困惑甚至愤怒。
现实情况:
刚刚转入ICU的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立刻脱光衣服以便于监测生命体征和抢救,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甚至需要将衣服剪开。若患者穿着衣物,不仅可能会遮挡设备,还可能因为摩擦、压迫导致导管脱落和皮肤损伤,而且不便于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和渗液。
ICU患者常需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治疗,患者因疼痛、谵妄或意识不清可能无意识抓扯导管,导致出血、窒息,通过约束肢体可以降低管路脱落风险,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总结来说,对ICU的偏见,是对死亡和痛苦的恐惧以及对ICU缺乏了解而造成的。打破偏见的关键在于透明的沟通和公众科普教育。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ICU是现代医学为对抗死神设立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强大的一道防线。愿每一位ICU患者都能够战胜病魔,重返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