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住培日记——健康责任,膝膝相关

  • 文:住院医师 韩帅庆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10-24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为期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过去一年有余。这段经历不仅是从“学生”到“医生”身份转变的关键期,更是将课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构建系统化诊疗思维的“淬炼期”,每一次接诊、每一台手术、每一次病例讨论,都让我对“医者”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规范化培训前,我对疾病的认知多停留在“标准答案”式的理论层面;而临床实战让我明白,每个患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病例”。膝关节结构复杂,“精细操作”是膝关节外科诊疗的核心,而“全局评估”是保障疗效的前提。规培初期跟着带教老师郭林主任做膝关节置换手术,仿佛与一位素未谋面的笔友初次见面般,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令我心驰神往又激动万分。我反复学习熟练膝关节置换手术流程和手术内容,利用技能中心的模拟器械反复练习,甚至在脑海中模拟手术流程,直到能精准配合术者顺利完成整个手术流程。

在规培期间,郭老师及科室的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令我快速进步的同时又如沐春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内翻畸形的老年患者,术前讨论时,郭老师问我的想法,起初我只关注到关节间隙狭窄,认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可行。郭老师却拍了拍我,耐心的讲解起全膝置换的手术指征:“先看患者力线,再看软骨磨损程度——她内侧间室磨损重,但外侧间室尚可,或许单髁置换更适合,能保留更多正常组织。”最终我们为患者实施了单髁置换术,术后患者恢复更快,膝关节活动度也更好。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膝关节外科不是“一刀切”的手术,而是“量体裁衣”的精准诊疗,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年龄、力线、软骨磨损情况,术中要精准操作保护周围软组织,术后要关注力线恢复与功能重建,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在骨科轮转的手术台上,从最初的“拉钩助手”到后来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清创缝合等一系列外科基本操作,我不仅掌握了手术操作技巧,更学会了“术前评估风险、术中应对突发、术后关注并发症”的全局思维。郭老师常说“手术台上没有小事”,从开皮到最终的冲洗缝合,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直接关系患者预后,这份严谨也成为我后来临床工作的基本准则。

膝关节疾病多伴随“疼痛”“活动受限”,患者常担心“能不能正常走路”“术后会不会复发”。有位中年女性患者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入院,害怕手术影响生活,迟迟不愿签字。我起初只是讲解“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却没能打消她的顾虑。郭老师提醒我:“先问她最担心什么,再针对性解答。”后来我了解到她是一名生活穷苦,儿女在外的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需要术后尽快回复投入农务,便向她展示同类患者术后1个月重返工作的案例,还和康复师一起为她制定“术后循序渐进恢复站立、行走”的计划。当她明确知道“术后多久能劳动”“如何避免复发”后,终于放下顾虑接受手术。

膝关节治疗从来不是“手术台的单独作战”,而是多学科、多岗位的协同配合。曾接诊一位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患者,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团队协作:影像科通过CT精准评估假体松动程度与骨缺损情况;麻醉科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我们外科团队制定“假体翻修+骨缺损植骨”手术计划;术后康复科提前介入,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膝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关节僵硬;护士则密切关注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术后疼痛。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护士能第一时间发现患者术后膝关节肿胀、渗液等异常;康复师的专业指导直接决定膝关节最终活动度;影像科的精准报告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唯有各岗位主动沟通、理念融合,才能让“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更顺畅,让患者更快恢复膝关节功能。

规培期间,“挫败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何在受挫后进步,在逆境中成长,正是规培生活中的阻力存在的价值。这些反思不仅帮我避免了犯错,更让我学会了“以终为始”的自我提升:定期回顾病例、参加学术讲座、阅读最新指南,始终保持对医学知识的敬畏和求知欲。

规范化培训是每一位临床医生褪去的是初入临床的青涩,沉淀的是面对疾病的从容、对待患者的责任。未来,我将带着这段经历赋予我的“临床能力”“共情之心”和“严谨态度”,继续在医学道路上稳步前行,以更扎实的技术、更温暖的服务,守护患者的健康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