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赵德伟教授率队参加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研究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 文:骨科医学研究中心
  • 审校:邢露
  • 审核:邵蔚
  • 日期:2025-10-15

金风送爽,硕果初盈。9月20日,“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研究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珞珈创伤与显微骨科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分会主任委员、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骨科学术带头人赵德伟教授率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刘保一、骨一科主任程亮亮、3D打印中心主任李军雷等人参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研究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承办,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办。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200余位材料学专家、临床医师、产业代表,与多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齐聚一堂,围绕生物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描绘生物材料产业发展的崭新蓝图。

开幕致辞:锚定“产学研医”融合新方向

大会于9月20日上午8时在武汉友谊国际酒店开幕,分会主任委员赵德伟教授作开幕致辞。在回顾分会发展历程时,赵主委指出从分会成立到如今汇聚全国学界与行业力量,这一成长离不开刘昌胜、高长有、王迎军等学界专家与学会领导的鼎力支持,更得益于跨领域团队的紧密协作。赵德伟教授对分会成立以来在搭建科研、医疗、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分会未来在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寄予殷切期望。大会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会长喻爱喜教授主持。出席开幕式专家学者的还包括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张胜民、高长有、郑玉峰,学会理事张先正、潘浩波、戴红莲、杨柯,分会候任主委周宗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侯祚勇,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刘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AI+)增材制造医疗器械专委会秘书长杨静等多位行业知名人士。

与会专家(部分)

大师开讲:“新材料”“黑科技”闪耀全场

开幕式结束后,大师讲坛环节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十余位顶尖专家轮番登台,带来生物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最新突破,每一项成果都让人深切感受到“科技守护健康”的无限可能。

3D打印:开启个性化医疗新时代

在本次大会的技术分享中,3D打印技术与生物材料的深度融合成为热点,彰显出“私人定制”医疗时代的来临。赵德伟教授介绍了3D打印多孔钽金属在关节、创伤等骨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产品在重度骨缺损、发育不良、感染等骨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成功实现了一期治疗假体周围感染这一前所未有的临床突破。程亮亮主任报告了使用3D打印多孔钽植入物治疗踝关节距骨坏死和终末期骨关节炎的研究和临床病例,充分展现了3D打印多孔钽在治疗骨科疑难疾病上的优势。合作单位哈尔滨市第五医院的聂广辰主任介绍了应用我团队设计生产3D打印多孔钽金属假体分阶段治疗Gustilo III 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实践。大连医科大学的于胜波教授分享了多孔钽骨钉结合药膳“续断然铜酒”促进骨整合的研究。这些实践表明,3D打印正凭借其“按需制造”的核心优势,与生物材料协同发力,在骨缺损修复、关节置换、创伤固定等多个骨科场景中实现突破,让医疗服务从“标准化”迈向“个性化”、“精准化”。

可降解金属:告别“二次手术”的新希望

患者植入体内的骨钉能够被人体自然吸收,从此无需再经历二次手术的痛苦。赵德伟教授分享了纯镁骨钉、可降解锌合金等研究成果,展现出可降解金属材料在骨科领域的独特优势。刘保一教授通过临床案例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用镁钉固定骨瓣治疗距骨缺血性坏死,患者恢复效果远超传统方案。可降解金属在骨科、心血管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在郑玉峰教授和杨柯研究员的报告中亦得到充分肯定。

共话未来:跨学科协作是破局关键

在学会报告环节,专家们围绕“生物材料研发、临床试验研究、产业转化落地”三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生物材料及其技术转化正值发展黄金期,必须打破学科壁垒,让材料专家、临床医生、企业工程师深度交流协作,攻克技术难题,规范临床试验,加速创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患者,推动生物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场学术盛会,既是成果展示的舞台,更是合作共赢的起点。随着越来越多跨领域成果的涌现,我们相信,生物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将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强劲动力,让更多患者受益。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材料临床试验研究分会也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为“大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会议总结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凝聚了科研、企业、医疗等各方协同推进转化的广泛共识。未来,随着各方力量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生物材料领域必将在临床需求的强劲驱动下,迎来更多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与创新产品,为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为人类健康福祉谱写新的篇章。